郁达夫读后感
作者:范德清
发布时间:2012-03-02 19:41:34
郁达夫的散文、游记给人一种朦胧的艺术美感。清新淡雅的文风不仅仅是在给人以引导,更是在营造一种山水文人的氛围,因此引人入胜的不单单只有景色的迤逦,还有陶雅情操的高丽。
他不注重于一板一眼的描绘,不拘泥于文体的种种限制及格式,追求的是意境。他善于烘托气氛、以动写静,同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色彩。在《钓台的春昼》中,作者在遭通缉时,更是在一个“断魂时节”游山玩水,不免会夹杂着一些苦闷与忧郁,而夜幕中得桐君山正是映照了作者的心境,歪斜的亭子,芜杂的枣木及废园残瓦无不都纳入了颓乏之感。而《故都的秋》则是江南与北国的秋进行比较,更加突出了北京的秋味之浓。作者在悲秋上实则投入的是一种感情上的“味”,牵牛花、槐树、果树及秋雨,其中的悲凉、萧索,更是被多人认为是一种消极思想,其实,这正反映了作者内心对现实的不满却又无力改变的矛盾感,所以作者才会去探索,再次去认识世界。
作者的语言富有韵味和节奏,在《怀鲁迅》一文中部分采用短句的形式,白描的手法,使读者仿佛能听到作者的足音,看到作者悲痛的面容,使人物的形象鲜活展现在眼前。作者写的悼文,但没有与一般的悼文沦为同一形式,因此,与其说是一篇悼文,还不如说是一篇号召民众对日宣战的檄文。同样的,在《国与家》中,小与大的对比,感性与理智的冲突下,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明“匈奴未灭,家于何有”的观点,朴素而又强烈,显示了作者的凛然正气的风度及文人的多愁善感。
郁达夫的散文集风景阅历,人生百态,爱国情怀与一体,深切地表达了一个活在当时中国的热血青年的殷切希望。
富阳中学高一(10)班
夏梦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