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版】朱炜:我心中的美丽城池
这是3月的一个下午。杭州图书馆的报告厅里, 一个年轻人正在台上“讲课”。
他的题目是《仰望唐朝的月光》。年轻人以李白名诗《静夜思》从古到今的吟诵方法切入,旁征博引,精彩的讲解赢得台下上百名老少观众的阵阵喝彩。
他叫朱炜,不是什么名人,只是个即将毕业的大专生。
人生若只如初见
或许是因为祖上在德清当地是有名的文化人的缘故,在书香中长起来的朱炜,对读书、文字总是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对诗词的喜欢,可能就像纳兰性德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小学二年级时,跟我们县里一位极懂诗词的老先生学画,他让我们在画的空白处写上几句诗。我就找来了《唐诗三百首》,每天背一首,背完了,又背《宋词三百首》。”
这种很是传统的启蒙方式,让天资聪颖的朱炜很快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当然,懂不懂平仄,对于一个初学诗词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标杆。
“你可以想象当时学‘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有多难,我不懂入声字,加上诗词里有很多的繁体字生字,你得学会一边查字典一边猜它的意思。那真是咬文嚼字。”
不过,朱炜还是坚持了下来。此后,只要一有空,他就会在草稿本或者练习本的空白处写上一首诗,或填上几句词。
就像所有这个年纪的少年人一样,朱炜的高中生涯也让他觉得非常“挣扎”。繁重的学业、高考的压力曾几度让他喘不过气来。每到这时,诗词总是朱炜最好的慰藉。
虽然,那时的他碍于生活阅历,对很多作品理解不透,可从字里行间,朱炜的确读到了“古代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怀和修养”。
理想与现实
高考分数出来了。朱炜的成绩很尴尬,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意思。这迫使他必须作出一个艰难的决定——是选择学费昂贵的三本,还是大专?
朱炜找来杭州地图,从高职院校里往离浙大近的挑(之所以要离浙大近点,是方便去旁听一些人文课程),最终,他选择了杭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成了这个学校文秘专业2008级的7个男生之一。
更大的城市,更大的校园。眼前的一切,在当时还只有19岁的朱炜看来,是那样的新鲜、炫目。不过很快,他的心里就产生了些许的失落和不解。
“我喜欢鲁迅,郁达夫,徐志摩,大一那年,我去图书馆把他们的全集都读了个遍。可一来二去,我发现,在图书馆里见到的,永远都是那几张熟悉的脸孔,借的书也通常都是新的。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了?我们真的已经告别阅读时代,不用去看书了吗?……”
豪华气派的象牙塔里,人文气息寡淡如斯,这让酷爱读书写字的朱炜很难理解。
他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可是,社团的重程式、轻内涵,更让朱炜深感困惑。“没有沉淀,没有传承,社员都要人去拉,也根本没有同学愿意投稿,社刊做不出来,组织一些讲座,大家也总以各种理由闪人……”
朱炜决定做一点事情。
他把以前的稿子(主要是文学评论、诗词赏析、原创作品)集结成册,编了《清书》《墨心》《这样阅读》《梦忆唐朝》《唐五代词十二讲》《古雅的中国字》(未完成)等杂志。所有的杂志,均是朱炜自行设计、编辑、校对。其中有一本,还是用钢笔一个字一个字誊出来,再复印、装订而成的。理由很简单,省钱。虽然每一本发行量都不大,不过,看着周围的同学津津有味地翻起这些装帧简陋的“杂志”,朱炜觉得很满足。
“清书”的演讲
虽然很忙,可每个星期,朱炜还是会准时去浙大人文学院旁听。
2009年,系里成立了人文读书会,推荐朱炜做会长。朱炜建议开个人文小讲堂,老师爽快地同意了。
“一开始是请其他学校的同学过来讲,如古典名著赏析之类,可到后来发现,这事儿越来越难做。一方面,时间协调不过来,另一方面,也找不到这样既有一定学识又能演讲的同学。”
为了把读书会办下去,朱炜决定索性自己来。
当然,这并不容易。“一开始,根本没人愿意牺牲宝贵的休息时间,来听你扯这些跟现实、跟就业好像全无关系的东西。即便有人来听,怎样才能讲得既好听又有内涵呢?”
朱炜只能自己摸索。“那天,讲张志和之前,我准备了一大叠讲稿,讲一段看一下稿,后来觉得这样不行,于是,干脆就拿一张白纸,即兴发挥……”到最后,即便手头只有一张PPT,朱炜也能讲上一个小时。
渐渐地,原本对古典诗词毫无兴趣的同学都会主动跑来听,不少外校同学也纷纷慕名而来。一开始空落落的教室,到后来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这让朱炜备受鼓舞。
“很多人自始至终都不知道我的名字,只记住了我的‘号’,清书。在校园里看到我,就‘清书学长、清书先生’地叫。呵呵~”
到现在为止,总共讲了多少场,连朱炜自己都记不清了。“我的目标是在毕业之前,到下沙的14所高校都去讲一遍。”
在西湖边讲苏东坡
很多事情是潜移默化的。听一场诗词讲座,你不可能立即变成诗人。这一点朱炜非常清楚,“我所能给予他们的,不过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的感受吧,让他们不再对什么都抵触,对什么都存有偏见。即便做不到这些,在他们烦闷之余,能带去些许的柔软和片刻的安静,那也不错。”
每次讲完,总会有一些同学凑上来问,哪儿能买到那些诗词的集子,或是,该怎么从头学起。这时,朱炜就会特别高兴,他知道这一个多小时没有白讲。
2010年的夏天,朱炜的“演讲”阵地转移了。世博会期间,他毛遂自荐地做起了杭州苏东坡纪念馆的实习解说员。
“当时很多纪念馆都是拒绝的,毕竟我只是个大专生,人家会想,咦,你真的能讲吗?”不过,朱炜没有放弃。他一连打了几十个电话,最后,终于得到了一个宝贵的见习机会。
朱炜的工作是展厅的现场管理、第二课堂券盖章这样的“杂活儿”,不过,他却常常不自觉地充当起馆内游客的导游,向大家介绍苏东坡,讲解苏东坡的西湖宦游诗,乃至所有自己了解到的关于苏轼的东西。
“很喜欢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谈。记得有一个叫‘王玫’的法国小姑娘,她听完我的讲解后,用歪歪扭扭的笔迹在纸上给我写了‘谢谢’;一位家住台北的
“任何的壮志豪情都没有捍卫即逝的、脆弱的文化来得更需要我们拿出持续的热情,刚毅的性格,和时刻的清醒。”
“儒雅,坚毅,博学,很有个性,太像旧时的公子了,连行为都是诗人。”提及朱炜,周围的朋友们如是评价道。
容貌俊秀,谈吐清雅。23岁的朱炜身上,确有那么一股子古代文士的气息。
“其实,我也是一个很现代的人。”朱炜笑着说。
不到20岁,朱炜就把德清境内的所有山都爬了一遍;到杭州求学的第一个周末,他独自骑单车绕了西湖一大圈;他说他喜欢不停地走,从一个小镇走到另一个……这种不断向前的感觉,让他感觉踏实。
朱炜跟同龄人没什么不同,除了不喜欢网络游戏。
当然在他眼里,这一切的一切,可能都比不上诗词。
“只要我们怀着火热的耐心,到黎明时分,我们定能进入那座壮丽的城池(法国 兰波)”,这是朱炜非常喜欢的一句话。
年轻的他,不正行进在这条进入壮丽城池的道路上吗?
(《中学生天地》高中版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