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锐角网-中学生天地旗下网站

【高中综合版】十七岁当上大学老师(范德清)

作者:范德清 发布时间:2012-01-09 19:14:45

去年七月,新华社的一则消息抓住了我的眼球——"高一学生走上大二讲台",文中写到辽宁葫芦岛第一高级中学的赵勃楠,被全国重点艺术院校——内蒙古科尔沁艺术学院聘请担任古筝新筝系专业教师,负责大二学生的教学工作。一年后,通过网络和电话,我走近了属于赵勃楠的古筝世界。

                                                 学古筝是个偶然

在小学三年级第一次看到古筝前,赵勃楠先后学过手风琴、电子琴和钢琴。为了让她好好学琴,家里还拿出大半积蓄为她买来一架钢琴,这时一个小小的插曲发生了。  

那年,赵勃楠就读的葫芦岛实验小学开办了该市历史上第一个"古筝特长班"。第一次上课时,古筝班有个同学临时有事,老师知道赵勃楠一直在学音乐,就拉她去了。没想到这一去,她竟走出了另一条人生之路。

一个月后是校艺术节,古筝班作了第一次汇报表演,还请来了古筝大师王天一。在看过赵勃楠等60人演奏的《南泥湾》后,王天一立刻激动地找到当时在场的赵勃楠母亲:"这么有灵气的一个苗子,好好培养很可能会成为全国冠军呢!"从此,赵勃楠拜到王老师门下,成为他年龄最小的一个亲传弟子。  

提起这个爱徒,王老师赞不绝口。在他眼里,赵勃楠最难能可贵的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和音乐禀赋,而且那种澄净朴实的心境。"这孩子悟性和和记性特别好,不太复杂的曲子,她只要听过一遍就能弹下来。难得的是她从不张扬,而且她能吃苦,这点也没几个小孩比得上。"

当时,王老师家在辽宁省朝阳市。从葫芦岛到朝阳市火车就要走4个多小时。为了下午两小时的课,赵勃楠和妈妈每周六整天都在路上奔波,她们从早上7点出发,要到很晚才能回到家里。为了方便和省钱,赵勃楠常常一整天只吃一包方便面。几年下来,现在她一看到方便面就反胃。  

赵勃楠弹奏的古筝犹如天籁,有多少人为之陶醉。一个明证就是她在家弹筝这么多年,从没有人上门投诉过,相反倒有不少新搬来的邻居跑来打听:"刚才你们家放的唱片叫什么,哪里能买呀?"

                                                      成功与困惑

在王天一大师的精心指导下,赵勃楠在古筝上的成功来得很快,小学五年级她就以"优秀"通过了古筝的最高级别十级考试。1999年她参加了全国声乐器乐大赛,并在16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古筝独奏项目金奖。葫芦岛市长亲手将一台大彩电奖给了她。2000年是赵勃楠的丰收年,由于"卓越的艺术成就,以及在艺术道路上所表现出的代表中国少年儿童风采的优秀品质",她获得了第四届全国宋庆龄奖学金。也是在这一年,她作为示范演员到中央电视台录制了一套古筝教学节目。这一年的国庆节,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促进会和家乡政府又为她举办了规模盛大的个人独奏音乐会。同年,全国最大的专业古筝艺术团体"东方女子古筝新筝乐团"破格吸收她为正式团员,从此赵勃楠真正有了自己的古筝学生和演艺事业。2003年,她又在数千名选手中一枝独秀,一举夺得全国首届新筝大赛和2003国际古筝新筝大赛两项重要赛事的专业组冠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国、世界双冠王。

虽然赵勃楠把很多精力放在了古筝上,但也不曾拉下过功课。她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当选过辽宁省优秀学生干部。语文和英语是赵勃楠的强项,她出访爱尔兰曾写下数万字的游记,这篇被她自己称作"小学生作文一样的流水帐",被《中国文学少年》《音乐生活》《音体美》《辽宁日报》等多家媒体连载。数十人的乐团出国访问,连专业记者都不带,因为赵勃楠就是他们最信赖的随团记者。

但是上高中不久,繁重的学习任务,让赵勃楠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


"不是我怕累不想学习,而是我认为高中的绝大多数学习内容对我以后的事业没太大用处。把时间花在学习这些东西上,实际上是一种浪费。我的理想已很清楚了,那就是以古筝为事业,成为一个演奏家、教育家和作曲家。我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离开了学校,我可以在任何时候学习我感兴趣的任何知识。而在学校里,这几乎就是天方夜谭。"一学期之后,赵勃楠发现学校生活已严重地影响到了她的训练,面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古筝,她第一次有了生疏的感觉。

赵勃楠不止一次地想过离开学校,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她知道,在大人眼里,一个重点高中里的座位是如何重要。于是她还是迁就了父母,按家人的意愿,努力适应高中生活。 真的要在两难的处境下停滞不前吗?赵勃楠第一次陷入到对自己人生抉择的困惑中。

                                            步入社会  追逐理想

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就在赵勃楠对自己前途感到为难时,一纸公文帮助她解决了这个难题。2003年5月,内蒙古科尔沁艺术学院正式向葫芦岛市教育局提出,聘请她担任该校古筝新筝系专业教师。

这份工作既来得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早在2000年王天一大师的音乐作品会上,赵勃楠首次推出了他的新作《威尼斯之夜》。这首王老师访问欧洲时创作的抒情曲,在赵勃楠的演绎下,华贵中蕴涵着清纯,奔放下潜藏着含蓄,仿佛威尼斯河上荡漾的不再是浪漫的贡多拉,而是古老东方的一叶扁舟。这次完美的演出给当时在场的科尔沁艺术学院领导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此后连续两年,赵勃楠的弟子都考上了该校古筝新筝系。在送他们到学院报到时,她应邀演出过两次。她出色的筝技和良好的教学手段打动了所有校领导。经过讨论,他们一致通过了聘请她当大学老师的决议。这样的破格录用,在我国好像还从没听说过。 

就这样,赵勃楠在17岁时就顺利地完成了从学生向教师的转变。她现在是东方女子古筝新筝乐团独奏演员,内蒙古科尔沁艺术学院古筝新筝专业教师,以及葫芦岛市古筝家协会理事。在乐团她有着自己的演出及教学收入,在学校她领着教师的工资和津贴,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独立自主。

对于现在的生活状态,赵勃楠用了"自由"和"乐趣"两个词来形容。除了去学校给学生上专业课以及外出参赛或演出外,她的生活非常有规律。在东方乐团,她有200多名学生。这些学员不仅来自全国各地,还包括九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古筝新筝爱好者。学员的年龄从6岁到60岁不等,水平也参差不齐。 赵勃楠给业余学员每周上一节课,给专业学员上得多些。学生们都非常喜欢赵老师上课,因为她对专业术语的讲解特别到位,不但深入浅出,而且结合完美的演示。别看老师的年龄不大,但往筝前一坐,轻拨慢按间那种大家风范,可不是随便能看到的。业余时间,她还会在网上为全国各地从未谋面的古筝爱好者甚至是古筝专业的老师答疑解惑。

虽然不再天天坐在教室里,但赵勃楠从没放弃过学习。现在,她终于可以如愿以偿地学习她感兴趣的知识。她要学的东西很多,有王天一老师的古筝理论,有历史、文学以及与古筝艺术相关的很多学科,如声学、艺术美学、音乐理论等。有时候她还会学点电脑软硬件知识,这些积累既有利于她自身的提高,又对讲课起不少作用。

利用空余时间赵勃楠开始尝试理论研究和创作,即将出版的《古筝教学法》(第三版)上,就有若干曲目是她的成果。我们的民族器乐想要普及推广,少不了一些难度适宜循序渐进的练习曲,而在这方面,古筝创作显得极其贫乏。这给赵勃楠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目前她已创作了十余首练习曲,王老师对它们的评价相当高,认为其中许多自出机杼的部分很好体现了她对古筝艺术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从香港、韩国访问归来,赵勃楠又带领学员投入到下半年几个全国大赛的准备中。10月她将受文化部派遣去阿根廷、智利访问演出,年底要去匈牙利。正如她所说的那样,"我的古筝生活丰富而充实"。


赵勃楠是幸运的,其他有特长的高中生也能拥有类似幸运吗?

 发表于《中学生天地》2004年9月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