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无人,心流花开——江苏省“百校联考”2023届高三第一次考试作文深度解析
心流,在心理学中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通常在此状态时,人不愿被打扰。你的心流导向哪里,你的专注就到了哪里,你的成就也就会顺流而至。当然是不是有所成就,往往决定于专注的对象。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这道题是江苏省的百校联考题,给出了一个心理学概念,与往年的杭州模拟卷非常类似,如2021年“高峰体验”,2022年“野性精神”等等。在考场上,学生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名词可能无法准确理解,从而容易导致离题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一道作文题该怎么去理解。
题目中讲到所谓“心流”,就是由专注力所产生的心灵愉悦,追求一种忘我专注的圆融生活,在充盈着幸福感的同时,也获得与之对应的成就。
心流理论的创始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他的《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因此,心流更多的是一种非功利化的体验,并非单纯的专注力,更非为某一目的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它更是一种坦然与放下的专注,充满了禅宗与道家的教旨,“宁静而致远”。
同时,这种“心流”并非“自我客体化”,而是达到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武汉大学心理学系唐璐瑶同学认为:“自我客体化会内化他人的评价,把自己当作物品一样来定义和评价自我,并习惯性地对自己的身体以及外貌进行监测,从而导致身体羞耻、焦虑、心流体验的减少,以及身体内部感知的迟钝,并可能进一步造成更多的不良后果。”因此,正确平衡好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弱化“假想观众”的空间,实现自我超越方才是达到心流效果的重要途径。
但是,题目又给出了一个辩证性的思考,我们专注的对象决定了我们的成就,因此,心流并不一定与成就成正比。然后在材料之后,题目给出了“新时代青年的思考”,将二者联系起来我们不难看出“心流”的方向不应仅仅局限于实现自我,更应心系社会,忘我专注地投身社会实践,为社会赋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下水段落:
苏轼在《十八大阿罗汉颂》中如此述怀:“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诚然,当犬马声色的社会洪流甚嚣尘上,身居纷扰的我们不妨静心谛视,超脱于俗世之繁华艳媚,求取灵魂寂然之远逝,以一己之专注孤幽,化合“心流”圆融之境。
“心流”之大者,必如柳宗元“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钟情于自我的芬芳。凡尘俗世里的我们大多被生存而裹挟,不得不在他人的眼光中确证自我,这使得人们口中的“我”皆成为“他者”。而在心流之境中,太古的回声虽显寂寥,但在这专注的世界里,人们却可以彻底抛却被加注在自己身上的“他者”,只保有一个自在的“我”。这个“我”,是一个无需言说的、独立而自由的人。如此,一个本然而真实的人,可以默然地置身于无功利的心流“空山”之中。如此,方可在历史渊涧中,寂寥寻旧迹,凝视生命的流光逸影。诚如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抛却优渥的生活,选择借“心流”潜心绘画的方式追寻和发现自我,终获融融月光。由是观之,携“心流”在再现自我的同时,亦可仰望星空,收获成就。
但是,秉持“心流”之态绝非空谈,一介凡人又从何体悟“心流”旨趣,超越现实桎梏呢?
“庖丁解牛”的典故告诉我们答案,“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怀此“心流”更应屏气凝神,不断打磨自己,发乎情而日臻技艺,达到行云流水的境界。“外物不可必,中怀须自空”,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情怀,坦荡而不过分苛求的心态致力于斯,才是“心流”的正确打开方式。
然而,持定“心流”更需锚定方向,一味地沉浸于自我之事业而罔顾周遭变迁也终会落得“孤介自守”。世殊事异,我们在秉承“心流”之时更应关涉社会将关切与热忱投诸时代,以己之“心流”筑时代之华章。无视时代、不甘奉献者也将成为钱理群口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湮没于历史的烟云。《礼记》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哉斯言,“心流”之境作为修身之德无可厚非,但在此之后更应把持时代大任,灌“心流”于社会,入世而求变。同时,“心流”与“入世”更需形成双向循环,在困顿之余怀“心流”以求“槐花高树晚蝉声”的释然,觅得“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文字丨陌上风尘
编辑丨陌上风尘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陌上风尘
内容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