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人生》:“巴黎年纪多大?”
我希望,你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我希望,你能见识到令你惊奇的事物。
我希望,你能够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情感。
我希望,你能遇见那些想法不同的人。
我希望,你能为自己的人生感到骄傲。
如果你发现自己还没有做到,
我希望,你有勇气重头再来。
——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
“叉子。刀子。勺子。就得按照这个顺序来。”63岁的布里特-玛丽做了一辈子的家庭主妇,用小苏打把屋子打扫干净,照顾丈夫的两个孩子,要像一个“文明人”那样生活。小心翼翼,严格按照清单做事,把日子按照计划那样过的井井有条,精确到几点几分吃饭,几点几分和谁有个约会,生活像停滞的水。
《清单人生》是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暖心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巴克曼曾在采访中说,他的故事只关注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和10岁以下的小孩,因为他们是最不会在意社会既定法则的人。在《奶奶的道歉信》里那个脾气奇怪的邻居布里特·玛丽成为了主角。这是一个生活里不讨人喜欢的存在,固执、不懂变通。可当她为丈夫的背叛出走,当她来到小镇博格,当她被迫接受老鼠、穿脏衣服的踢足球的小孩儿,当她敲开一扇门,坐上去巴黎的火车,63岁的她重新拥有了自我。
“人生的乐趣本来就少得可怜。无论是谁都很少有机会留在原地,拒绝在时间的长河中随波逐流,在快乐的漩涡中永远沉溺下去;也无法毫无保留地爱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充满激情。
“在我们小的时候,如果条件适合,可能有几次机会能够做到上面这些。长大后,就是漫长的、大气都不敢喘的卑微生活。谨慎自持让我们不再为了纯粹的快乐大声欢呼,即便笑得出来,也总有一丝羞耻感挥之不去。还记得成年后的你痛痛快快地笑过几次吗?”
不知道为什么,似乎跨过了十八岁这个坎,成年人的责任和担当就不由分说地全部投向了我们。学习、工作、家庭,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睡觉,做好完备的计划,日复一日,清单一样的人生也就随之到来。制定清单是害怕改变,害怕生活突如其来的变化,所以宁愿把自己活成了清单奴隶,谨慎自持,精致麻木。
再次选择和重新开始变成了橱窗里可望而不可即的昂贵品。
但人生总归不是一个固定了答案的填字游戏,而是一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的巧克力,是需要新期待和新激情的冒险。
-“我年纪大了,不适合去巴黎了。”
-“巴黎年纪多大?”
当一个人沿着既定的轨迹慢慢变成了63岁的老人,她已经开始害怕知道,灵魂中还剩下多少自我改变的空间,还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他们会怎么看待她,会如何让她认清自己。因为习惯和恐惧。习惯和恐惧把她桎梏在了世俗的条条框框里,做一头心甘情愿的困兽。事先给自己设定的角色让她缺少去突破的勇气。
当她闭上眼睛回顾这匆匆走过的大半生,想起自己做所有选择的全部时刻,或是意识到自己从没有为自己做过任何选择。一种偌大的失落感和空虚感抽离出身体,把灵魂带到深渊。
重新开始吧。
去巴黎,去爱上足球,去见识让你感到惊奇的事情,去体会你从未感受到的情绪,去遇见想法不同的人,去活出精彩的不一样的自己,去为自己感到骄傲。
选择有时候不必急着做出。就像布里特·玛丽最后没有推开肯特或者斯文的门,而是拿着孩子们为她订的一张去巴黎的车票,圆她自己一场盛大的梦。
也许只有这一件完全脱离了清单的荒唐的事能够成为63岁玛丽的唯一属于自己的谈资。
只要你有勇气重头再来,无论43岁、53岁、63岁,你永远是那个18岁意气风发的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