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一个关于地下世界的故事
社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不再是影视作品的新兴母题,不算新奇,这部电影也是阶层差异和矛盾的缩影图。
整部电影给人一种荒诞的舞台表现感。从金基宇凭借朋友的介绍顺利进入朴社长家开始,一场闹剧开始酝酿。介绍美术老师,用下三滥的手段挤走原来的司机和管家,金氏一家成功寄生在了朴社长家。一切顺风顺水,金氏一家似乎就此开始转运。
真正的故事是从老管家雯光回来的那个雨天晚上开始的。一样住在暗无天日的地下世界,一样开过台湾古早蛋糕店而破产,金氏一家和雯光夫妇俩的生活出人意料的相似。“贫穷、没有出路、爱占便宜”这简直变成了底层人物的符号和脸谱,因为贫穷是无人问津的廉价品,所以他们的经历和生活甚至存在都不值得被铭记,所以他们都是一样的相似。
那场大雨是矛盾激化的催化剂。对于富人来说,前一天的雨给第二天的派对带来了好天气;而对于穷人来说,那一场雨冲掉了所有的希望。让富人用穷人的思维去看世界,未免是一种苛责,就像结尾基泽杀了人躲进地下室,对于富人来说简直是凭空消失了,因为生活的富裕让他们只会向上向前看,不屑于向后回望,更不会明白有一个庞大的地下世界的存在。搭地铁的人所有的“特别的味道”,他们也不会找到更为合适的语言去描述。他们的世界充满了奶酪的香气,地下室里各种混杂的奇怪气味,是在他们的想象之外的。
在基泽杀了人跑出门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了可以去的地方。那个他拼命想要挣脱出来的地下世界。它好像对每一个走投无路的人张开了怀抱,对每一个来到它身边的人耳语,永远欢迎你来。基泽回归地下世界的那一刻,我能够想象到他的片刻安心,似乎这是他生来就注定的归处。灯亮起来的时候,蟑螂只能四处逃散。
对于这部电影,有太多的人同情朴社长一家的无辜。他们单纯、善良、大方、得体。他们对于地下世界的人身上的气味的敏感和厌恶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是无可厚非的。但就是这种潜在而自然的排斥和厌恶刺激了穷人的眼睛,加剧了不甘。越是无辜,越是仇恨。
电影里有一句名台词「钱就是熨斗,把一切都烫平了。」富人像是拥有神笔的马良,他们可以谱写出任何一部满意的赞歌,他们藏起贪婪和欲望,带上伪善的面具,体面地圆滑地走在路上,鲜花也会为他们盛开。他们多么善良,舆论都是向着他们的。穷人呢,他们少了隐身衣和保护伞,要游走在危机四伏的黑暗里多么困难重重,畏畏缩缩,隐忍不发,善良于他们是最为奢侈的橱窗里的摆件。善良和尊严固然重要,但在他们面前,生存是第一要务。
忠淑在电影里说不是「有钱却很善良」而是「有钱所以善良」。贫穷的人是没有选择的。所以尽管雯光夫妇和金氏一家在境遇上多么相似,在利益面前他们就像盯准了目标的苍蝇,只顾着盲目地往前冲,像是动物界的同类自相残杀,踩着同类的尸体往上够看得见的欲望。只有同类不再发声,他们才有向上的可能。
结尾安排雯光丈夫和金氏一家的对峙,不禁让人联想到古罗马时代的斗兽。富人们哪里需要这样不堪又下流的相互残杀,只有穷人们才会像饿久了的狗,瞄准一块肥肉就相互厮杀,最终的胜利者又会回到富人身边点头哈腰,挂着笑容大喊“尊敬”。参加派对的上流人士相继逃窜,逃离本不属于他们的一场闹剧,回归自己的生活。在某个阳光充足的下午,这件事情又会不会成为他们的谈资呢?
那幢别墅里的主人还在更替。富人们在草坪上躺着,在沙发上坐着,喝着酒,谈着天。一切也没有改变。
基宇的计划最终会实现吗?
他的爸爸还能走出地下室吗?
不会的。因为对于地下世界的人来说,计划是最荒唐的,“人生永远无法跟着计划进行”。
荒唐又心酸,我仍然愿意为这部荒诞剧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