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锐角网-中学生天地旗下网站

【一起读书】朱光潜·《谈修养》

作者:游到海水变蓝 发布时间:2022-06-20 15:58:21

       朱光潜先生的这本书大概是在初高中时候就有所耳闻的,真的静下来读,说来惭愧,是因为大一思修课要求写书评,在不算长不算短的书单里选定了这本书,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拜托这本书已经在我面前出现过这么多次了,再不看是不是有点太不给面子了。所以我读了,我很庆幸我读了。


       请大家也一起来阅读这本书吧!


————————————————————————————————


刚接触到这一本书的时候,想法是这是一本小书,它没有文学作品那样长篇累牍,但它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书,朱光潜先生仅在两百多页的内容里就从社会与青年的关系出发提出了对青年的关注与期待。朱光潜先生所处的时代与今日之中国固然已有较大的差距,但其在文章中指出的青年与社会之弊病今日尚未解决,其殷殷期盼今之中国青年尚需践行,其书对当今之中国仍有借鉴价值。


读完一整本书后,我愿意给这本书另外一个名字“与青年书”,此书从青年存在的问题出发,直接的指出了青年所处社会存在的问题,表现出了作者对社会与国家的担忧与建设之急切。作者在《一番语重心长的话》一文中以教书者的身份沉痛地表达了当时社会教育功用甚微,学生平庸而碌碌无为者占大多数,为了职业而困于职业,被命运所束缚,于是在接下来的篇幅中他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他对真正之青年的期许以及青年应当如何培养的看法。


书中有一篇名为《谈青年的心理病态》,在我看来这一话题是极其富有普世价值的。青年,无论是作者所处的时代,或是当前不断进步的新时代,青年都存在着多多少少的病态心理,而这些青年们自身也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只是不知如何做自我检讨。这种心理通常表现为压迫感,寂寞感与空虚感。社会总是给予了青年太多的期许与责任,而提供的客观条件又通常跟不上青年的需求,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即是“现时一般青年所可凭借的实太薄弱”,现实与理想形成的巨大落差便导致了青年自我负担过于沉重的结果。受着环境的种种苛求与限制,青年总是向往着同类慰藉,而这种正常的向往又常常受到抑制,于是又产生了难以消除的寂寞感。渴望有一番大事业,却很少能够真真正正创出一番新天地,生理上起了损耗,心理上也必定有所损耗,空虚感便趁虚而入。


由此不难看出,青年存在问题不可不把一部分原因归咎于社会环境。


首先是社会惰性肆行。先生在《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一文中指出,人会本能地选择抵抗力最小的路径走。人们总是倾向于被动地被生活选择,随波逐流,而不愿意尝试着自己伸手扼住命运的咽喉,忘记了低抵抗力往往代表着屈服。先生在《谈体育》一文中有一段话让我感受到震撼。“懒,所以萎靡因循,遇应该做的事拿不出一点勇气去做;懒,所以马虎苟且,遇不应该做的事拿不出一点勇气去决定不做;懒,于是对一切事情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遇事偷安取巧,逐渐走到人格的堕落。”可以看出这种惰性必然是阻挡青年人向前进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其次是教育的不充分性。倘若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过分强调智育而忽略德育美育体育,片面注重知识灌输而对知识的交流互换性视而不见,那么教育必将是失败的。一个教育失败的社会最终只会导致社会德操的缺失,于是自私/贪污/怯懦/残忍/孤僻散漫/推诿责任/隔岸观火/幸灾乐祸/说风凉话的现象层出不穷。


再其次是社会制裁力的缺乏。在《谈处群》一文中,先生将社会制裁力分为三种。一是道德风纪,与社会德操相似,即群众约定俗成的对于道德规律的遵守。二是法律。所谓国无法不立,一个有秩序的社会的建立断然不可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保障。人情固然重要,但在情理不能解决问题时,只有法律才能相对公正的做出判决。三是舆论。从古至今,舆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就起了重要的作用,从陈胜丹书“陈胜王”于帛并置书于鱼腹和篝火狐鸣以取得群众的推崇,到当今社会美国总统大选总是费尽财力人力造势就可以看出舆论的影响力之大。道德败坏,法律缺失其客观性,民众的不理智性必然导致社会制裁力的失衡。


最后是公民群体意识的薄弱。这里我所说的薄弱并不是指公民没有群体意识,而是没有正确而理性的认识。先生在《谈处群(中)》中客观的分析了我们不善处群的病因。首先是地理环境的因素。先生在文中一阵见血地提出“我们中国人难于成立大群,就误在小组织的精神太强烈。”由于中国疆土较大,地广民众,老子便推崇“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形态,可见民众对于一个大的意义上“国家”的不确定与不认同性,这样一来便很容易导致易成小群难成大群的结果,共同意识也因此难以真正形成。最重要的是公民的思想。小组织容易结党营私,于是又有一群“孤高自赏”的人的出现。“人人都想抬高自己的身份,觉得社会卑鄙,不屑为伍,所以跳出来站在一边,表示自己不与人同。现在许多人鄙视群众与政治活动,骨子里都有‘卑鄙意识’在作祟。”人人为着自己而全然没有整体意识,甚至视出头为耻。“尽管是大家共同希望的事,你如果先出头去做,旁人会对你加以种种猜忌/非难和阻碍。”多么悲哀,于是甘于沉沦的人越来越多。这样的观念一代代相传成了传统,公民的群体意识也就愈加薄弱。“善人既持高超态度,于是不肯出头,纵出头也无能为力,于是公众事业都落在宵小的手里,愈弄愈糟。”


问题既然存在,我们当然也会有相应措施去解决。于是朱光潜先生从立志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当变革,青年当自强的看法。


青年自强应当从立志开始。朱光潜先生认为“普通人的毛病在责任太严责己太宽”,这样容易导致对他人对社会不停地抱怨,以为自己是最可怜的人。然而我们青年必须有觉悟有担当,能责备自己能信赖自己靠着自己打出一个江山来。而这觉悟的表现就是立志。立志是一种艺术。立志不能一味等待一个好的时机,立志应当不误不延,立志在当下。首先要起立志的念头,其次要认清目的和达到目的地方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立志要从实际出发,切不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可把一个遥远的未来当作眼前事不作为的借口,活在迷梦里不肯醒来,让眼前的时光与机会错过。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伦理观念当然是不走错路的重要保障。于是朱光潜先生又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一一详细的解释了我们青年人应当有什么样的认识与观念。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说起。惰性固然是我们人类的一大天性,但也不是可以克服的。想要克服惰性,首先要具备足够强大的动力与意志力,换一种说法,这是“天理”与“人欲”的对抗,是从被动到主动选择的过渡,是青年人成长起来的第一步。所以我们应当借助各种力量除懒,提倡奋斗精神,对所有认定的事情全力以赴。趁着青年血性,用大无畏精神作抗争。


有了高抵抗力之后我们应当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即如何正确处群。在我看来一个群体想要有高的凝聚力,必不可少的是英雄崇拜和英雄信仰。先生在《谈英雄崇拜》中提到“一个民族有无伟大成就,要看他有无伟大人物,也要看他中间多数民众对于伟大人物能否倾倒敬慕,闻风兴起。”这一观点我是十分认同的。没有英雄魂的国家意味着没有理性,注定只能走向衰败。处群也要懂得正确交友,在男女交往方面有正确认识。在这一方面,我与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存在了差异。比如朱光潜先生在《谈性爱问题》的一文中,我对部分主张抱有不同看法。或许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诉求,我赞同其所说的社会需要有约束,不能容许也要尽量避免逼婚乱伦之类事件的层出不穷,也支持其所说的离婚自由化。只是在男女关系这方面先生所说的过于肯定也过于刻板,我想当代男女交往没有既定的所谓“正常路径”,也没有礼法规定结婚生子繁衍后代才是交往的正确目的。男女交往应当更自然。处群还在于敢于担起责任。“我们必须承认人力可以改造社会,然后我们遇着环境的困难才不会绝望,而我们的努力才有意义与价值,我们也才能够说:把这世界安排得较合理想一点,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一个青年必须放长眼界,把民族振兴与社会发展的重任视为自己的责任,才能去改变今之教育,提高社会制裁力,唤回社会德操。


青年断不能缺乏恻隐之心与羞恶之心。所谓“知耻近乎勇”,先生在《谈羞恶之心》一文中提出了两种判别是非善恶的标准,一是实用理性批判,二是道德标准。“羞恶未然的过恶是耻,羞恶已然的过恶是悔。”一个青年只有具备羞耻心与敢于悔过的态度才能于人于已有益。“麻木不仁,于是一切都受支配于盲目的自私。”战国荀子有性恶论,这种表现体现在人们幸灾乐祸的心理。这便是自私,是感觉迟钝,是自觉安全而没有长远看法。我们必须克服这样的“天性”。


最后青年要有自己的思想。而这些思想的来源就是冷静/读书/学问与艺术追求。“世间有许多过于辛苦的人,满身是尘劳,满腔是杂念,时时刻刻都为环境的需要所驱遣,如机械一般流转不息,自己做不得自己的主宰,呆板枯燥,没有一点人生之趣。”这样的人生注定是失败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理应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态度,懂得怎么样跳出自己看世界懂得怎么样读书明理时时检点自己,懂得怎么从不知求知,由不能求能,懂得平衡学问的专用与通用,懂得怎么样正确读书,懂得怎么样让一日之中有两度的朝气,懂得怎么样才是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消遣方式,懂得怎么样才能发展全人,懂得怎么样真善美相互促进,冲破自然限制的解放。这些,朱光潜先生在书中都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也应当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


我很庆幸能够仔细的品读朱光潜先生的这一本“小书”,让我更清楚更明白的看到了青年与社会之弊端。先生对青年以至于整个社会现存在的问题表示了沉痛的担忧,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看法,只是这些想法应该是一个长期渐进式的变化。一个社会不可能光靠几十年就从人人怯懦腐朽跨越到人人理性天下大同,所以不管是在哪个时代,我们青年,我们中国人都有责任把每一步走好,夯实基础,为最终实现理想社会创造可能性。


最后我想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结尾作结。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