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锐角网-中学生天地旗下网站

【锐角读书沙龙09期】欧阳修《醉翁亭记》

作者:青灰色 发布时间:2021-11-30 10:40:18

【作品介绍】

       

558113dc8adeb529c473cc09370ec50e.png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注:以上资料转自百度


src=http___5b0988e595225_cdn_sohucs_com_images_20171009_74d2cd62e08b4551a1994abc98d59398_jpeg&refer=http___5b0988e595225_cdn_sohucs.jpg

 【作者介绍】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注:以上资料转自百度百科

 

src=http___www_wendangwang_com_pic_db85464b59d60494f9681478c09bd289edea8658_2-810-jpg_6-1440-0-0-1440_jpg&refer=http___www_wendangwang.jpg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src=http___inews_gtimg_com_newsapp_match_0_10659471516_0_jpg&refer=http___inews_gtimg.jpg

【我的读书感受】

     古往今来的士大夫,“言志”是他们的一大创作主题,有的是抒发年少轻狂的高远理想,有的是数次被贬的悲愤忧郁。而“被贬”又是许多文人雅士的人生轨迹,提及这些名家,必然会想到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人。不同于辛弃疾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也不同于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欧阳修将失意落寞融入到了自己的“山水之乐”之中,因此这样的“乐”是意味复杂的——有与民同乐、有苦中作乐,亦也有细微之处的乐。

     我认为欧阳修是拥有着高度的士大夫的使命感和自觉性的,所以他在被贬生活中依然忘却不了百姓之事,因此也就有了“醉翁之意不在酒”。

    最后我的建议,大家可以结合时代背景,然后结合古今士大夫的文人心理,便能够得出更深的感受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