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锐角网-中学生天地旗下网站

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赏析

作者:陶然 发布时间:2021-11-14 22:22:18

       读到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这首词,被深深打动了。上半阙写“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群芳斗妍之时已过,只余满地落花,“狼籍残红”在这里艳得简直有几分血色,“狼籍”就能看出来春盛时花开得该有多繁多艳呀,现在只有“残红”,但还是倔强得不肯流露出伤春之味,依然红艳得挺热闹,乍看上去还能让人赞出“西湖好”。这里写得真好啊,明明没有用拟人,但是还能读出来落红是带着孤傲的,也有一些那种一地残红明知春已暮,仍以己之力挽春的哀凉。“狼籍残红”这四个字拓出了两个时空,一个是当下春暮的,一个是春盛时百花竞放的,热闹与孤寂虽然是构成对比的,但在这里又被交融在同一种惜春的大情绪中。满地残红是直接勾起人的伤春之情的,但是如果没有那个潜在的春盛之景的衬托,惜春的情绪就不会这么悠远绵长。

       “飞絮濛濛”,满城的白色柳絮代替了曾经的花海。这也是一个繁与衰的对比,柳絮渐繁,它将带来一个活力澎湃的夏日,但是春要却在柳絮之中日益地流逝、消无了。“垂柳阑干尽日风”,柳条在风中飘舞、纠缠,“尽”字在这里是点睛之笔,给我一种感觉是,不是风在刮柳枝,而是柳枝在飘动中慢慢消耗尽了春风。春在这里有一种不得不离开的无奈。

       下半阙是“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游人都已离开了,现在只剩下笙歌的热闹之后的巨大空虚,此时上半阙也已经细看过了春末之景,心中便有了“始觉春空”的惆怅,于是不忍再看,就放下窗边的窗帘。是春空,而我的心也空了。最后的两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就以窗边人的视角来写,在放下窗帘的一刹那,瞥见细雨中的双燕归来,这时候或许会有些许安慰,但应该更多的还是悲凉和茫然,双燕归来,但归来之后却只剩下即将消逝的春暮了;还有一种情况是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写的,诗人完全跳出诗外去观察诗中之景。窗边人已经放下了帘子,这时对于他来讲窗外已是另外一片空间,他没有看到雨中双燕,看到这幅景象的是诗之外的诗人和读者。而这里对于诗人本人来讲,是一种安慰,一种对于永恒的寄托,在这里诗人是通达的。现实中的春会消逝,但是希望在某片我未能看到的空间里春还会驻留,就像诗中的这个窗边人一样,他虽不知道双燕归来,但双燕就在细雨中飞着,在春暮中飞着,这幅景象如此安宁,从诗中延伸到诗外,温和地安抚着每一个伤春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