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角沙龙07期】东晋陶渊明诗歌中的田园之美及隐逸之乐
【作品介绍】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
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 《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六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 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注:以上资料转自百度
【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男,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注:以上资料转自百度百科
【原文】
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魏晋·陶渊明《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我的读书感受】
我摘录的几首陶渊明的诗歌算是比较有名,也很能代表陶渊明诗风的几首,我的个人理解里陶诗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就是 “自然而然”以及“安贫乐道”。东晋时期玄学兴盛,而佛教也开始传入,渐渐地造成了玄释合流的现象。时局的动荡,让陶渊明选择了不一样的人生道路。很多人可能会怀疑身为世家出身的陶渊明,是一个彻底的士大夫,这样的选择是不是有伪的一面?我认为是没有的,大家不妨去读完他的两篇文章《五柳先生传》以及《桃花源记》。读陶渊明的早期作品我们的确能感受到他在仕途上的挣扎,他是有很大的抱负想要施展的,只是现实是糟糕的,这些能从他的行役诗里面感受到,因此也是有矛盾的。“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便是他早期矛盾思想的很好的一种体现。最终彻底选择归隐,我认为就是他内心的彻底的一种释然,随着年岁的增长,见了越来越多的人事,积淀出来的一种纯粹,我理解为一种返璞归真。
当然陶渊明也已经成为了读书人最高理想的代言人。
最后的建议是我们浮躁的时候不妨静下来好好读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可以去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初心又是什么呢?当然呢我觉得读诗最好的办法不是去翻译,而是去代入情境理解。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领会了情感,事物的描述才真正意义上拥有了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