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锐角网-中学生天地旗下网站

【锐角沙龙04期】五四问题小说之庐隐《海滨故人》

作者:青灰色 发布时间:2021-09-27 17:11:49

【作品介绍】

       

u=2562200343,3277152273&fm=224&app=112&f=JPEG.jpg


          中篇小说《海滨故人》是庐隐的代表作。作品写露沙等五位女青年,天真浪漫,用幻想编织着未来的自由王国。露沙小时未曾得到父母的爱,在教会学堂遭遇歧视,追求爱情又失败,难得有几位同窗挚友,也不能长相聚,所以深感世界的的寂寞与人生的不幸,因之情绪也甚为感伤、悲观。整篇小说好似用多愁善感的女子和无数泪珠串成的,有着巨大的感染力。

庐隐这类小说,往往含自叙传的性质,又喜用书信、日记来直接展露人物情怀,具有抒情小说的形态特征。这些弥漫着感伤情绪的小说,比较真切地反映了“五四”后寻找出路的知识分子思想状况,也打着“五四”退潮中思想变迁的烙印。


注:以上资料转自百度


src=http___photocdn_sohu_com_20150916_mp32107926_1442386407170_5_jpeg&refer=http___photocdn_sohu.jpg


 【作者介绍】

          庐隐,(1898-1934),女小说家,原名黄淑仪,福建省福州人。1916年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开始小说创作,并参加文学研究会。作品多以青年人的爱情婚姻为题材,以女知识青年为主人公,或写她们对爱情的追求,或写不幸的婚姻给她们带来的痛苦,或写她们在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感情冲突下的悲观苦闷、觉醒与追求。


注:以上资料转自百度百科

 

src=http___img_zcool_cn_community_01239959b5fca3a801211d25b55770_jpg@1280w_1l_2o_100sh_jpg&refer=http___img_zcool.jpg


【原文】(节选)

  梓青接到信后,除了极力安慰露沙外,亦无法制止人言。过了几个月,梓青因友人之约,将要离开北京,但是他不愿抛下露沙一个人,所以当未曾应招之前,和露沙商量了好几次。露沙最初听见他要走,不免觉得怅怅,当时和梓青默对至半点钟之久,也不曾说出一句话来。后来回到家里,独自沉沉想了一夜,觉得若不叫梓青去,与他将来发展的机会,未免有碍,而且也对不起社会,想到这里,一种激壮之情潮涌于心。第二天梓青来,露沙对他说:“你到南边去的事情,你就决定了吧!我觉得这个机会,很可以施展你生平的抱负,……至于我们暂时的分别,很算不了什么,况我们的爱情也当有所寄托,若徒徒相守,不但日久生厌,而且也不是我们的夙心。”梓青听了这话,仍是犹疑不决道:“再说吧!能不去我还是不去。”露沙道:“你若不去,你就未免太不谅解我了!”说着凄然欲泣,梓青这才说:“我去就是了!你不要难受吧!”露沙这才转悲为喜,和他谈些别后怎样消遣,并约年假时梓青到北京来。他们直谈到日暮才别。
   

    src=http___img_zcool_cn_community_012fc559b5fca1a8012028a99716cf_jpg@1280w_1l_2o_100sh_jpg&refer=http___img_zcool.jpg  

        

          云青回家以后曾来信告诉露沙,她近来生活十分清静,并且已开始研究佛经了,出世之想较前更甚,将来当买田造庐于山清水秀的地方,侍奉老母,教导弟妹,十分快乐。露沙听见这个消息,也很觉得喜慰,不过想到云青所以能达到这种的目的,因为她有母亲,得把全副的心情,都寄托在母亲的爱里,若果也像自己这样漂零的身世,……便怎么样?她想到这里不禁又伤感起来。

  有一天露沙正在书房,看《茶花女遗事》,忽接到云青的来信,里头附着一篇小说。露沙打开一看,见题目是《消沉的夜》其内容是:——

  “只见惨绿色的光华,充满着寂寞的小园,西北角的榕树上,宿着啼血的杜鹃,凄凄哀鸣,树荫下坐着个年约二十三四的女郎,凝神仰首。那时正是暮春时节,落花乱瓣,在清光下飞舞,微风吹皱了一池的碧水。那女郎沉默了半晌,忽轻轻叹了一口气,把身上的花瓣轻轻拂拭了,走到池旁,照见自己削瘦的容颜,不觉吃了一惊,暗暗叹道:‘原来已憔悴到这步田地!’她如悲如怨,倚着池旁的树干出神,迷忽间,仿佛看见一个似曾相识的青年,对她苦笑,似乎说:‘我赤裸裸的心,已经被你拿去了,现在你竟耍弄了我!唉!’”那女郎这时心里一痛,睁眼一看,原来不是什么青年,只是那两竿翠竹,临风摇摆罢了。

src=http___img_zcool_cn_community_01bf4559b5fca2a8012028a9fe0bee_jpg&refer=http___img_zcool.jpg

  

       这时月色已到中天,春寒兀自威凌逼人,她便慢慢踱进屋里去了,屋里的月光,一样的清凉如水,她便拥衣睡下。朦胧之间,只见一个女子,身披白绢,含笑对她招手,她便跟了去。走到一所楼房前,楼下屋窗内,灯光亮极,她细看屋里,有一个青年的女子,背灯而坐,手里正拿着一本书,侧首凝神,好像听她旁边坐着的男子讲什么似的,她看那男子面容极熟,就是那个瘦削身材的青年,她不免将耳头靠在窗上细听。只听那男子说:“……我早应当告诉你,我和那个女子交情的始末。她行止很端庄,性情很温和,若果不是因为她家庭的固执,我们一定可以结婚了。……不过现在已是过去的事,我述说爱她的事实,你当不至怒我吧!”那青年说到这里,回头望着那女子,只见那女子含笑无言……歇了半晌那女子才说:“我倒不怒你向我述说爱她的事实,我只怒你为什么不始终爱她呢?”那青年似露着悲凉的神情说:“事实上我固然不能永远爱她,但在我的心里,却始终没有忘了她呢!……”她听到这里,忽然想起那人,便是从前向她求婚的人,他所说女子,就是自己,不觉想起往事,心里不免凄楚,因掩面悲泣。忽见刚才引她来的白衣女郎,又来叫她道:“已往的事,悲伤无益,但你要知道许多青年男女的幸福,都被这戴紫金冠的魔鬼剥夺了!你看那不是他又来了!”她忙忙向那白衣女郎手指的地方看去,果见有一个青面獠牙的恶鬼,戴着金碧辉煌的紫金冠。那金冠上有四个大字是“礼教胜利”。她看到这里,心里一惊就醒了,原来是个梦,而自己正睡在床上,那消沉的夜已经将要完结了,东方已经发出清白色了。


src=http___img_zcool_cn_community_01756759b5fca1a801211d25950f2f_jpg&refer=http___img_zcool.jpg

  

       露沙看完云青这篇小说,知道她对蔚然仍未能忘情,不禁为她伤感,闷闷枯坐无心读书。后来兰馨来了,才把这事忘怀。兰馨告诉她年假要回南,问露沙去不去,露沙本和梓青约好,叫梓青年假北来,最近梓青有一封信说他事情大忙,一时放不下,希望露沙南来,因此露沙就答应兰馨,和她一同南去。

  到南方后,露沙回家。到父母的坟上祭扫一番,和兄妹盘桓几天,就到苏州看玲玉。玲玉的小家庭收拾得很好,露沙在她家里住了一星期。后来梓青来找她,因又回到上海。

  有一天下午,露沙和梓青在静安寺路一带散步,梓青对露沙说:“我有一件事要和你商量,不知肯答应我不?”露沙说:“你先说来再商量好了。”梓青说:“我们的事业,正在发韧之始,必要每个同志集全力去作,才有成熟的希望,而我这半年试验的结果,觉得能实心踏地做事的时候很少,这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悬怀于你……所以我想,我们总得想一个解决我们根本问题的方法,然后才能谈到前途的事业。”露沙听了这话,呻吟无言,……最后只说了一句:“我们从长计议吧!”梓青也不往下说去,不久他们回去了。

src=http___img_zcool_cn_community_01ff0f59b5fca0a801211d25bbac33_jpg@3000w_1l_2o_100sh_jpg&refer=http___img_zcool.jpg

  

       过了几个月,云青忽接到露沙一封信道:

  云青!

  别后音书苦稀,只缘心绪无聊,握管益增怅惘耳。前接来函,借悉云青乡居清适,欣慰无状!沙自客腊南旋,依旧愁怨日多,欢乐时少,盖飘萍无根,正未知来日作何结局也!时晤锌青,亦郁悒不胜;唯沙生性爽宕,明知世路险峻,前途多难,而不甘踯躅歧路,抑郁瘦死。前与梓青计划竟日,幸已得解决之策,今为云青陈之。

  囊在京华沙不曾与云青言乎?梓青与沙之情爱,成熟已久,若环境顺适,早赋于飞矣,乃终因世俗之梗,夙愿莫遂!沙与梓青非不能铲除礼教之束缚,树神圣情爱之旗帜,特人类残苛已极,其毒焰足逼人至死!是可惧耳!

  日前曾与梓青,同至吾辈昔游之地,碧浪滔滔,风响凄凄,景色犹是,而人事已非,怅望旧游,都作雨后梨花之飘零,不禁酸泪沾襟矣!

  吾辈于海滨徘徊竟日,终相得一佳地,左绕白玉之洞,右临清溪之流,中构小屋数间,足为吾辈退休之所,目下已备价购妥,只待鸠工造庐,建成之日,即吾辈努力事业之始。以年来国事蜩螗,固为有心人所同悲。但吾辈则志不斯,唯欲于此中留一爱情之纪念品,以慰此干枯之人生,如果克成,当携手言旋,同逍遥于海滨精庐;如终失败,则于月光临照之夜,同赴碧流,随三闾大夫游耳。今行有期矣,悠悠之命运,诚难预期,设吾辈卒不归,则当留此庐以飨故人中之失意者。

  宗莹、玲玉、莲裳诸友,不另作书,幸云青为我达之。此牍或即沙之绝笔,盖事若不成,沙亦无心更劳楮墨以伤子之心也!临书凄楚,不知所云,诸维珍重不宣!

                     露沙书

src=http___img_zcool_cn_community_01fd2959b5fd01a8012028a9ce8470_png@1280w_1l_2o_100sh_png&refer=http___img_zcool.jpg

  

      云青接到信后,不知是悲是愁,但觉世界上事情的结局,都极惨淡,那眼泪便不禁夺眶而出。当时就把露沙的信,抄了三份,寄给玲玉、宗莹、莲裳。过了一年,玲玉邀云青到西湖避暑。秋天的时候,她们便绕道到从前旧游的海滨,果然看见有一所很精致的房子,门额上写着“海滨故人”四个字,不禁触景伤情,想起露沙已一年不通音信了,到底也不知道是成是败,屋迩人远,徒深驰想,若果竟不归来,留下这所房子,任人凭吊,也就太觉多事了!

  她们在屋前屋后徘徊了半天,直到海上云雾罩满,天空星光闪烁,才洒泪而归。临去的一霎,云青兀自叹道:“海滨故人!也不知何时才赋归来呵!

(选自1923年10月10日、12月10日《小说月报》第14卷第10、12号)

      

【推荐感言】


        

u=1233687772,4228675217&fm=253&app=138&f=PNG.png


     我觉得整个五四运动时期,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都是女性意识在大解放。而这个过程也涌现出了不少情感真挚,有感于时代变迁,身世飘零,对社会生活有迷茫有疑问的来自精英阶层的女性作家。我们熟知的冰心也是如此。尽管五四小说整体走向都是简单的,没有过多技巧内容上的成熟,也许现在很多人读完觉得自己比他们写得好多了,但是放到时代背景下他们的创作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

     五四时期的男性作家你们知道的应该很多,所以我想给你们介绍一些女性作家。

     这些人都在一定意义上都丰富了白话小说的内容和技巧,也打破了古典小说重描写缺乏连贯性以及多第三人称视角的创作模式。尽管明清时期小说大多已经是半白话文半文言文写作了,但是仔细对比起来还是有极大开拓性的。


src=http___photocdn_sohu_com_20150916_mp32107926_1442386407170_5_jpeg&refer=http___photocdn_sohu.jpg


【我的读书感受】

         我去年读这篇小说的时候稍觉得庐隐写小说上的技巧还有能力有很大的bug,大段大段的抒情,大段大段的对话,中间过渡有时候有些不自然,但这也是大部分五四小说的特色。

        我觉得它的可读性在于情感上的真挚,写得也很有画面感。读完我想起了两句诗,一句是“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车马自轻肥”,还有一句是“知交半零落”。

       其实五个儿时的离散是人生的必然,聚散总有时,我们读这篇小说总能在情感上找到共鸣的。

       因为在写作上有文化背景的描述,我们也能从中看到五四时期的时代缩影。

       所以非常推荐你们一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