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 | 隆冬的不可战胜之夏
想了老半天其实这篇推文放哪都不太合适(?)呜呜
空集NOTITLE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最近都在捯饬公众号都没写什么别的东西)
阿西 我好懒
REGARDING LITERATURE
在隆冬
我终于知道
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加缪 夏天集
在看

奇蛋物语
WONDER EGG PRIORITY
导演:若林信、山崎雄太
编剧:野岛伸司
声优:相川奏多、楠木灯、齐藤朱夏、矢野妃菜喜等
“真可惜,
能得救的只有你。”
撰稿 | 方块A
一个穿着黄色卫衣的异色瞳女孩大户爱埋葬了一只虫子。“第一次就不收你钱了。”虫子突然开始说话。大户爱拿到一颗需要打碎的蛋......这画质!这些美女!这精巧的叙事!这奇妙的隐喻!这让人听不清但很好哭的台词!这是个怎样的故事!
因为异色瞳遭受校园霸凌对我们来说有些不可思议,但在日本,这可能真实存在。很巧的是,「違い」本身是不同的意思,而在口语中的「違います」却表示一种否定:不是、不对。而那些面对霸凌选择成为看客的人便成为了某种帮凶,而在《奇蛋物语》里这些人都是“奇凶”,他们叫“视而不见”。“视而不见”的所到之处皆是泼墨般晕染开的色彩,像是谁的眼泪乍然坠落,诡谲的大雨绽开,戴着层层面具的“视而不见”嘈杂着拥挤着席卷梦境,他们不说话只是笑,虽没勇气抛头露面,但也足够疯狂。
同为校园霸凌的受害者,大户爱却在唯一的好友受到莫名的伤害时选择了视而不见,直到好友自杀。入侵的爱要杀掉蛋世界的恶,坚持到响铃,一次又一次,直到未来的某一天能够找到好友自杀的真相。
一本正经想要好好介绍这个故事但这些文字看起来是那么滴像某卫视黄金档电视剧的宣发,关于人物暂时的印象(只是一部分的她们)我整了个渣图(放大看说不定就能看清!!)
死亡充满诱惑,“真可惜,能得救的只有你。”
补充: 一月新番 原创 目前更到第七集 脚本是野岛伸司。

黄金时代
导演:许鞍华
编剧:李樯
主演:汤唯、冯绍峰、王志文、朱亚文、黄轩等
“为什么活着?”
“因为世上有让我死不瞑目的东西。”
撰稿 | 左弦
《黄金时代》争议蛮大的,最闹心的还是弹幕,一会说汤唯没有宋佳漂亮有气质一会说导演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文艺一会说看不懂这讲的什么。提前建议有打算看的朋友关掉弹幕食用(实践证明只有小破站配让我开弹幕)。
镜头和色调很舒服。整部电影采用了一种陌生化的呈现手法,非常多的插叙倒叙、开头各种蒙太奇的镜头以及过长(甚至已经是删减后的版本)的时长很容易劝退大部分人,包括一开始的我。比较适合闲来无事的时候看,不然很容易看不懂。整部电影没有任何戏剧化的“文艺化”的东西,也就是观众所期待的文艺,那种浪漫的文青的东西被削弱,甚至缺乏连贯的情节,转而采用了一种少见的旁白、访谈和情节穿插的手法。但呈现出来的萧红更接近真实,有才气的、不完美的、那个时代那种环境下会孕育出来的人。但同时,又不单单是被环境决定出来的个体,弹幕评论里骂萧红的那句“有钱的家庭好的相貌合适的婚姻被她自己糟蹋成这样”在某种意义上并没有骂错,她本来应该按部就班地过完别人眼里没有缺憾的所谓幸福的人生,但是她没有,她是时代的产物但是是B面的,她作为时代B面的产物的同时本身是对A面的嘲讽与反抗,是生命和时代的一部分,亦是荒诞与反讽的本身。
有某一个时刻我想到了高更,他们道德的缺憾也是他们人性的奇异和不可忽视。他们自私不高明,但这并不能成为他们才华和电影被拍出来的可能性的反驳,电影本身便不是为他们的辩白,仅仅是一种可能性的陈述。“他们的存在,并非鼓励荒诞且完全自我的人生,而是为了警惕我们不要成为默然无动于衷的局外人。”
结尾处《呼兰河传》的第三章第一段念起来,萧红之死和祖父之死开始重合。电影之外还有一个电影的纪录片,比较短,也拍得很好,叫《她认出了风暴》。三个小时的商业院线,背后以及影片之中的沉郁,就其本身大胆的先锋性和实验性已经足以让人起敬意。我最最喜欢那些旁白,每一次萧红写的文章被一种镇定得近乎平淡的语调念出来,和镜头一起,近乎泫然。
我记得的。最后一个回眸。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导演:凯文·麦克唐纳
主演: 蔡国强 / 吴红虹
“这爆破的声音真好听,
很雄伟。”
撰稿 | 顾声
今年过年杭州放的烟花格外的多,好像是为了补偿去年的缘故也就不管禁令了;于是我想起了《天梯》,这本放在豆瓣片单里已经很久了,记录的是蔡国强二十多年来的一个快要成为桎梏的心愿。
会知道蔡国强还是因为陈秋韵的一篇文章,当时我的同桌激动于文字本身而我更好奇那场作为点缀的烟花,于是去搜索了关于他的资料;很难去评价蔡国强,他是罕见能够将艺术商业乃至政治巧妙融合为一体的当代行为艺术家,这种融合上的成功确实容易使人去质疑他所创造的事物到底是艺术,还是逢迎;正如他的助理在本片中对他形容的那样,“一个极其优秀的表演者”是对他的最好评价。我想多数人都容易喜欢上蔡国强的烟花表演甚至是透过包括本片在内的影片访谈喜欢上他这个人,毕竟有谁不喜欢虚幻又短暂的幸福呢,有谁不喜欢拥有平凡幸福的艺术家呢?
“天梯”这个烟火项目,与其说是蔡国强的一次行为艺术表演,不如说是他献给自己过去的一份礼物或一种记忆,过去里有他的家乡、童年、恋爱,而这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依着那个每个成名者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什么使你涉足烟花爆破艺术”回答时,说的那件关于他在文革时和一辈子只知道书本的父亲一起烧书的往事,使我想起同样经历的陈凯歌对烧毁书本的形容“如梦中花朵开落”;他们都这样安静的诉说伤痛,仿佛是在谈论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
和蔡国强别的如“one night stand”这样的项目相比,“天梯”并不是最惊世骇俗也不是最具创造性的,当蔡国强思考良久风水利弊的问题时它甚至近似商人剪彩时放的那一小束烟花的俗气;影片本身和麦克唐纳拿过奥斯卡的《九月的某一天》相比,也未必是最好的纪录片,但是在结尾处,当天梯燃尽至绚丽的尽头时,仰望它的人们脸上真挚的温暖神情,使我觉得即使在烟火放完人们回归日常生活后,世界上好像有些什么还是往着纯粹的方向被改变了一点点。
在读

文学讲稿
作者:[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申慧辉 等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记忆,
这联系着旧世界的造物
自会生长出新的世界”
撰稿 | 顾声
记得上一次被文学理论类的文字深深打动至无可言说、也无法言说的地步,还是在看张定浩的《爱欲与哀矜》,他的文字对整个文学生命周期都寄予了柔情,而纳博科夫是比张更锋利也更挑剔的天才,依他自己的说法,“作家为营造自己的象牙之塔就必得杀戮群象。”作为一个惯会杀戮“群象”,即抹杀常识的作家,纳博科夫在这本文学讲稿中向人展示的是优秀小说家如何杀戮群象、而优秀读者又该如何分辨象牙塔上的每一块血肉的例证。
“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风格”和“结构”构成了纳博科夫的手术刀,他以此来剖析他所定义的优秀小说家的三相:讲故事的人、魔法师、教育家(尤以此种为轻);在这种标准之下,他赞扬狄更斯、推崇卡夫卡并臣服于福楼拜脚下,对海明威嗤之以鼻嘲讽托马斯·曼甚至厌弃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我并不赞同他的全部文学偏爱,但我赞同他的文学。和他自己的小说中优雅精准而近乎无情的描绘不同,在这本《文学讲稿》中的纳博科夫满怀真挚的感情,秉持着诗道的精微与科学的直觉,不仅不为他所痴迷的、近乎虚无的虚构所捕获,反而创造了一个因为易碎才更显真实的崭新世界。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描述是“艺术家与颠狂者的区别在于,他清醒的沉沦与创作,并自省于最终的结局虽不可控却仍是诞生于最初的冲动之中。”纳博科夫承认了灵感对于写作的必要性和由此引发的不可控的局限,这虽然是个对无法一直靠灵感吃饭的创作者的残酷而真实的打击,但他依旧留下了可供追寻的线索——“记忆,这联系着旧世界的造物自会生长出新的世界”。

美国讲稿
作者:[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萧天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书要包含宇宙,
并等同于宇宙。”
撰稿 | 左弦
相比起《美国讲稿》,它的另一个名字更为脍炙人口:《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非常轻薄的一小本,轻巧、机敏、有趣,思维跳跃,和卡尔维诺本人简直一个模子里捯饬出来的。他对自己的评价我非常喜欢,“摆脱了世界之沉重的哲学家诗人那机敏的骤然跳跃”。
卡尔维诺写文评有意思得很,可以单拎出来当杂文读,和所评的文字结合在一起读更加有趣,从“我们的祖先”三部曲最末的后记就可窥见一斑。全书分为轻逸、速度、精确、形象鲜明、内容多样、开头与结尾六个部分,重中之重就是放在最开头的轻逸。我是在高一的时候因为孙凝翔的文章喜欢上的卡尔维诺,他模仿他的文风,将沉重的现实叙述成一种很奇妙的风格,故事沉郁却笔调轻盈,平铺直叙却莫名的浪漫(啊嘞这边感觉要唱起来了)。整本书弥漫着一种非常迷人的风格,一种另一维度的比喻和形容。像是在我们现有的世界里以另一种普朗克常量搭筑出的一座非常迷人的建筑。
在那个猝然离世的夏天,他留下了这份缺页的存稿。如同他笔下的柯西莫,离开得严肃且浪漫。

艺术与文明 : 西方美术史讲稿
作者:范景中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希望培养一批美术史的仆人。”
撰稿 | 顾声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想起贡布里希在受记者采访询问“为何而战”时给出的回答:“为西欧的传统文明而战,艺术史家是文明的代言人。”何其恢弘、令人瑟瑟发抖的形容,普通人如我比较向往范景中老师在此书后记中所言:“希望培养一批美术史的仆人。”
“美术史的仆人”在我心中指的其实就是文明的人,不必承担代言人这样的重责,却也自有一种尺度,借用奥登的话来说,“文明的人有能力保持一种对事物之间普遍的相互关联的感觉”,理解差异并有能力去思考细微之处的统一,谈论艺术不拒绝科学,附庸风雅同时正视理性,这或许是文明的人应当具备的素质;而只有我们自己首先成为文明的人,才能更好的去观察那些文明的碎片是如何凝聚成为艺术的历史。
美术史的意义到底何在?或者说,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还需要美术史的什么呢,坐而论道地谈论艺术是否就会陷入虚无主义的陷阱?这是我从刚开学和z聊天的时候就开始思考且迟迟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本《艺术与文明》似乎也不能给我答案;但有一件事情,是在阅读它的时候逐渐变得清晰有力的——我似乎不再害怕或质疑时间和废墟的意义,它们只是已经消逝的从前生活中的某处;而纸张使人们与它们的距离只是书架上一层愿意就可拂去的灰尘罢了。
在听

一个人的冬天
陈楚生 / 流行
“这个冬天没有给我惊喜,
没有给我曾想象的画面。”
撰稿 | 左弦
歌词没有多少戳我的点,完完全全靠曲调打动我的流行歌。
前奏一响已经开始要哭了。非常非常干净的钢琴,温柔且剔透,让人想起宫崎骏。陈楚生的声音也好听,很干净缓慢的少年音,捎带一笔的哑,一点点的熟悉感。初听的感觉是嗓音太绝了,绝到我可以忽略我对他歌词的无感,再多听几遍就掉进去了,觉得歌词完全和声音匹配,完全不用修饰,不需要任何令人惊艳的辞藻或者才华,平淡本身即可动人的典例。
水洼上的轮舞
水たまりロンド
虚拟Youtuber组合HIMEHINA
专辑:水たまりロンド
“世界终将放晴,
我如此坚信。”
撰稿 | 莳罗
与HIMEHINA的以往的原创曲富含隐喻的歌词和暗藏玄机的MV,这次的原创曲想表达的内容十分明晰,MV也直截了当的以特效字幕为主,目的就是更好的突出歌词的意义,引用词作者gohgo的寄言“发生了新冠,发生了BLM,在这样的季节里写下了这首歌。多希望能回到那个在雨过天晴后的小水洼上载歌载舞的,自由的世界。在路边见到了戴着口罩的小女孩欢闹的样子,于是起了这样的题目。”我想这首歌不需要多余的修饰,也无需过多的解读,歌词本身就是它想传达的内容,歌声自体就是它想表达的情感。新冠肺炎、种族歧视、人权斗争、永不停止的国际甩锅,“人权”、“正义”、“自由”变成了刺向他人的利剑。仿佛是应了那个巴别塔的预言,人们本是相亲相爱,却因为各自的“不同”而反目成仇。但好在我们终于度过了魔幻的2020,在这个冬天,有这样一首充满活力的歌曲,能让你更加期待初春雨后的暖阳。
在歌曲的MV中,有废弃的报纸、罐子、酒瓶,有龟裂的大地以及两个防毒面具。但希望大家不要只看到这些,地面上还有一洼清水,清水中还有一片蓝天,还有阳光,还有希望,还有两个人儿在舞蹈。
“世界终将放晴,我如此坚信”

Claire de Lune
德彪西Debussy / 古典
Tout en chantant sur le mode mineur
L'amour vainqueur et la vie opportune,
Ils n'ont pas l'air de croire à leur bonheur
Et leur chanson se mêle au clair de lune,
撰稿 | 左弦
喜欢德彪西是因为岩井俊二。(然后BGM就理所当然地选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那个版本的月光)。岩井俊二的美学带有典型的物哀的影响,极端的透明感的美和美的毁灭。Claire de Lune据说是根据魏尔伦的《月光》产生的灵感。整个乐曲充满强烈的诗意、虚幻和不可预测的可能性。基本采用降D大调,中段一小部分的E大调,经典的印象主义加致郁歌曲。德彪西本人很喜欢东西方作曲方式的结合,比如东方的平行五度、不协调和弦,搭配西方本身的经典乐理会呈现一种陌生化的好听。非常缥缈且空灵,个人感觉不是属于熟悉正统的风格,有异世界的观感,让人想到诗歌里少见又安静的意象。
我已经长到不看莉莉周的年龄了。但是我还是喜欢德彪西。听到德彪西的时候,还是会想到有个女孩坐在窗户边弹钢琴,光洒下来的时候,画面美且虚幻,仿佛不曾存在过。
顾声 莳罗 左弦 方块A | 文案
左弦 | 编辑
余北冥 | 封面
乍见之欢 久处不厌
只如初见 不要取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