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读
priest的作品主题鲜明,语言诙谐幽默,风格大气,能将人生的哲理与故事的情节相联系,已经打破了一般的情感文常态。
《默读》讲了些什么?
“我不怕凝视深渊,因为我就是深渊”。
书中单个案件的描写相当的清晰透彻有力,但是多个事件之间又有着很强的关联。悬念设置方面设置方面可以说是设计得相当的不错,特别是谜底揭开的那一刻,总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而且每个事件都以世界名著的人物为名,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更好地了解角色的方式。一般讲来,小说之中的角色的设定与名著之间的角色的性格各方面是如出一辙的,读者如果不能够较好地明白,可以参考这个角色的原型。
但是这个前提是,你必须看过那么多的原著。只是这个前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难以办到的。莎士比亚《麦克白》或许看过,但是如果说什么司汤达《红与黑》、纳博科夫《洛丽塔》等等,别说看过了,恐怕听都没有听过。priest知识储备完全不用说,世界名著不管名句还是思想都很好地融入到了文章中,这对于其他普通网络作者来说,是难以办到的。曾经的《山河表里》和上过榜的《有匪》也一样惊艳了我,但是论功底,《默读》无疑又走到了新高度。可以看见,priest在写作的过程之中,一直在不断的探索一直在努力地寻求进步。
五本外国名著,串联起了5个不同的故事。在这5个故事里,几个重要犯人因为童年的成长经历,创伤,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犯下了极其恶劣的罪行。而在破解这些案件的过程中,在不断的深入追溯与探索犯罪者的犯罪动机时,深入层层现象的背后,看到的真相会让人脊背发凉。
两次启动的“画册计划”
在这部小说里,心理学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对犯人的犯罪心理研究,引发了前后两次的“画册计划”启动,而这个原本游离在案件之外的“画册计划”,其实一直是案件背后的关键所在。
在探索了这些犯罪者的喜怒哀乐后,你会发现,人的行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过去的亲身经历一点点堆积而成。但是,这部小说里,揭露出真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同情他们,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并不值得被原谅,但是,在对他们进行这种心理探究时得到的真相,却能引发局外人的深思。
《默读》是一篇救赎文,是骆闻舟对费渡的救赎。
费渡由于小时候的遭遇,整个心灵都如在深渊,长大后还自觉不自觉地做着和他父亲差不多的事情,暗中养了很多受害者为他做事。
如果不是因为骆队,估计费渡也有可能会做出恐怖的事情。
而骆队是根正苗红的五好青年,难得的是家风开明,父母虽深爱着他,却对他是放养状态。
他就是一道耀眼的光芒,身边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热,会不自觉被吸引,想围绕在他身边。深渊时的费渡就是因为看到这片光芒,跟着这束光,最终留在了一片光亮之中。
献上些经典句子吧
骆闻舟这样的人,一定是从小成长在一个非常宽松且开明的环境里,年幼的时候,享受过毫无保留的宠爱和关注,才能在他经历了风霜雨雪、见识过人心险恶,甚至出于职业需要,变得精明又敏锐之后,骨子里依然对整个世界敞开着怀抱。
骆闻舟对费渡说:我是怕你不知道惜命,拿着我的心肝去喂狗。
费渡仿佛是从未被风霜催折过的盆景。他不算难养活,日常只有两样东西不吃——这也不吃、那也不吃。甜言蜜语是国际水平,拥有“寻欢作乐”专业的博导资格。他像琉璃,天衣无缝的脆弱无瑕。
童年,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创伤……我们不断追溯与求索犯罪者的动机,探寻其中最幽微的喜怒哀乐,不是为了设身处地地同情、乃至于原谅他们,不是为了给罪行以开脱的理由,不是为了跪服于所谓人性的复杂,不是为了反思社会矛盾,更不是为了把自己也异化成怪物——我们只是在给自己、给仍然对这个世界抱有期望的人——寻找一个公正的交待而已。
费渡:“我手机的锁屏密码是……”骆闻舟:“我知道,那天的日期……你发现你妈妈自杀那天。”费渡:“不对,是我遇到你的那天。”
我不是凝视深渊的人,我就是深渊。
他说:“没有了……怪物都清理干净了,我是最后一个,你可不可以把我关在你家?”
费渡冷眼旁观,认为骆闻舟这样的人,一定是从小成长在一个非常宽松且开明的环境里,年幼的时候,享受过毫无保留的宠爱和关注,才能在他经历了风霜雨雪、见识过人心险恶,甚至出于职业需要,变得精明又敏锐之后,骨子里依然对整个世界敞开着怀抱。
priest的《默读》格局很大,故事从头到尾都很刺激,一环扣一环,险象环生,引人深思,在看到真相后,你会有愤怒,有唏嘘,有感动,有反思。
不过,这些真相不为揭露人性的复杂,不为反思社会的矛盾,更不为把自己异化成怪物,而是为了给自己,给仍然对世界抱有期望的人,寻找一个公正的交代。
priest的《默读》里,你认为最经典的是哪个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