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锐角网-中学生天地旗下网站

你觉得呢?~

作者:青柠时光 发布时间:2020-03-12 15:42:55

昨晚,国内首档导演选角综艺《演员请就位》正式收官。走到最后的4强,牛骏峰(陈凯歌组)、王森(赵薇组)、周奇(李少红组)、郭俊辰(郭敬明组)同台PK。这四个演员都有共同的特点:流量不高,名气一般,潜力不小。最终,牛骏峰拿下年度最佳演员荣誉,现场一片欢呼。对于戏龄已经17年的他来说,似乎终于可以摆脱,戏红人不红的局面,迎接新的人生转折点。

作为腾讯第四季度的重磅综艺,它的确有热度,也有争议。热度来自开播以来,频现#郭敬明回应李成儒# 、#李成儒骂小鲜肉#、#明道没戏拍#、#阿娇惨被淘汰#、#黄宥明说流量#等热门话题,不断给观众带来新鲜刺激。


话题背后,暗藏了大多数演员们的尴尬处境,揭露了导演夹杂在商业与艺术中的判断标准,表达了老一辈表演者对当下演员的质疑与不满。这些,是《演员请就位》所带来的,更深层次的价值。

争议是因为,它的本质依然还是综艺,它不可避免要考虑“观众喜欢看什么”。大多数观众想看的,是氛围、冲击和爆发力。牛骏峰能成为最后的年度最佳演员,不得不说,也跟他频繁展露“爆发力”有关。这种戏,冲突感强,氛围感够,观众容易代入。但爆发力并不能概括表演的精髓。

还有一个争议点,跟工作强度和现场环境有关。有选手说,自己下午拿到剧本,第二天晚上就要演,几乎一晚没睡。隔日,被告知没有彩排时间,直接上场表演,导致发生舞台事故。李少红还透露,自己现场要花很多时间,解决搭景问题。这些,都影响着一场演出的质量。


决赛过后,牛骏峰上了热搜。关于他在节目中的表现,基本都围绕“炸裂”这两个字。“炸裂”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有多高呢?

首先,看节目新闻稿的标题。但凡是形容演员演技好的,几乎清一色称为“演技炸裂/炸裂的瞬间”。

其次,弹幕评论,频现演技炸裂。

甚至在知乎里还有个问题,就叫“《演员请就位》中有哪些演技炸裂的片段?”

看了几场观众评价最高的表演,总结了两点:炸裂,需要有哭和咆哮。

比如,包文婧在《天下无贼》段落中,得知自己的丈夫死去。怀孕的她,为了保证肚中孩子营养充足,依然边哭边吃烤鸭。


弹幕里,网友非常直白的赞赏这场哭戏,“直接哭,厉害”,“一眼就把我代入”。这从侧面说明,哭戏代确实入感强,容易产生共情。


在牛骏峰和郎月婷出演的《海洋天堂》段落,牛骏峰饰演了一个自闭症患者,他在得知姐姐时日不多后,不知所措到崩溃大哭。


弹幕里大多的评价,都是“演得好,哭了。”这说明,观众评判好表演的标准,需要氛围的烘托。感动观众,一起哭,更容易被称为好表演。

关于哭泣,节目中几乎每场表演都要哭的金靖,告诉时光网记者。观众很奇怪,不会记住快乐的事情,怎么难过,怎么不舒服,才会被打动。但自己并不喜欢演这些哭戏。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他不太会记住让你快乐的事情,他反而会记住让你难过的事情、所以,怎么难过,怎么觉得不舒服,他才会被你打动,感觉有这样的一个模式在,其实我自己本人是非常不喜欢演这些戏的

至于咆哮段落,依然拿《海洋天堂》举例。段落中,牛骏峰饰演自闭症的患者,用咆哮和夸张的肢体动作,来发泄情感。


弹幕里,网友用“鸡皮疙瘩起了一身”,“这个入戏”形容这场戏。这说明人们对于情绪压抑的场景,通常需要有一两场戏,来寻找情感释放。让他们内心爽到,自然称好。

咆哮和哭戏,其实本没有什么。但怎么哭出层次,怎么呐喊才算高级,才是考验一个演员实力的命题。

不过,《演员请就位》作为一档周播综艺,每周都有太多哭戏,容易让人审美疲劳。而且哭戏,并不能代表所有的表演类型。

牛骏峰后续与汪铎的一场即兴表演,依然很炸裂,很咆哮。但却让人看得胆战心惊。

牛骏峰演一位上门讨债的弟弟,因为这笔钱,他已经无路了。进门后,没说几句话,就跟汪铎饰演的哥哥起了冲突。牛骏峰一把将汪铎推了出去,摔倒在地。


为了刻画人物歇斯底里的状态,牛骏峰一路拖着汪铎前行。


嘴里说着自己的悲惨遭遇,手上用衣服打着对手。


在汪铎起身还没问几句话之后,牛骏峰起身跳窗。


这出炸裂十足的戏,让一旁的沈梦辰,直接看傻了。


如果说,《海洋天堂》的“炸裂”,是出自对自闭症儿童行为的精准刻画。那这出即兴发挥,则让人有点摸不到头脑。

咆哮升级、动作幅度升级,但全程的喊叫、撕打,却让人生理不适,仿佛亲历一场暴力事件。

当炸裂成为评判演技的标准之一,就像音乐节目以“谁的高音最高”为兴奋点一样。

追求的,只是片刻爽感。失去的,是表演的意蕴。


《演员请就位》的学员,戏龄跨度从1年-22年不止。

纯新人,来这儿,想混个脸熟。

老演员,想来这,想突破自己。

他们有一个终极目的:希望能演好戏,演更多戏。

为什么,这么说?演员黄宥明率先捅出了一个真相,这是大多数演员,目前面临的困境。

现在有一些很不好的现象。有一些导演和制片人,选演员的标准并不是演技。而是流量、话题和关注度

。流量之上,演技作配,是对作品的不负责任。作为一名演员,我很被动,很不甘心,也很无奈。


黄宥明说完这番话,后台差不多可以用“一呼百应”来形容。

李滨拍手叫好,说出了他的心声。

牛骏峰跟郎月婷回忆,自己曾遭遇过相似的事情。

我曾经在一个戏上,直接被人家这么说过,你戏好没有用,人家就要用他。


刘雅瑟直言,遇到很多导演告诉自己,因为你不红。


段博文也发言,有导演跟他说:

我很喜欢你,也很想用你,但是呢,我们下次合作吧


这种情况,在旧流量、已经演过大导作品、常年提名电影节的演员身上,依然存在。比如,3次提名金马,跟周迅、李冰冰一起竞争过影后的张榕容;第一部电影,就同时入围金像、金马影后的颜卓灵;曾红透大江南北的阿娇,以及曾经的“偶像剧一哥”明道。他们放下身段,与新演员一起站上舞台的初衷,是一样的。

演员们应者云集,是因为演员本身就是一个被动的职业,被导演挑选、被制片人挑选。而“流量至上”的规则,则把他们推向了无力感的深渊。你再争取、再努力都没用,不红就是不用。

比如说,已经演过《新喜剧之王》女主的鄂靖文,因为没有流量、没有颜值,被人叫做“史上最丑星女郎”。而本该被关注的演技,反而成了次要的附加价值。

而在今年整体影视圈环境变差的情况下,非流量型演员要面临的现状,更加艰巨。鄂靖文曾透露,《新喜剧之王》后面临的处境:

今年影视圈大环境不是特别好,开拍的戏不多,所以找过来的剧本也没那么多。剧本应该是从量变到质变,如果有20个找过来的,可能有2个或3个适合你的。但是如果现在整体找过来的剧本量很小,如果只有10个剧本找过来,可能选来选去也就只有1个适合。

如果量不够的话,确实也很难有心仪的角色,

我虽然年纪不小,但也是新人,而且就这么一个代表作。

也没有说能让大家看到你多全面,所以可能没有更多能展示出来的机会,所以找过来的剧本可能还是没有那么多。

有流量的演员,可以抠像、耍帅、说数字台词。而非流量的选手,几乎快要沦为社畜。曾有网友爆料像《演员请就位》这样的节目,最终选定的演员也是小有名气的,不然节目不好招商。

那么,坐在演员对立面的导演,又是怎么看待“流量”问题的呢?

赵薇的回应,看似比较霸气。

在接受采访时,她称如果自己导的话,最终还是要看演员的专业能力。如果专业能力不行,肯定会say no,“

因为你不行你别把我弄得也不行,咱俩总得有一个行的吧?

那如果不是她自己执导,只是监制的作品呢?赵薇的回答,实则比较含糊。

陈凯歌的回答,比较“两难”。

这个也是资本控制下的市场,必然出现的情况。投资者一定想盈利,流量就是盈利的指标

。没有必要,把它作为特殊现象加以抨击。想用流量就用吧,因为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因素太多了。不是只集中在这一点,我有一个大的流量明星,因此就可以保证票房是成功的,这是一种误判。但是有一点是很清楚的,没有演技是万万不可的。

我们再划下重点,陈凯歌的意思是,用不用流量我说了不算,你非要我用,我可以用。但我需要保证一个底线,演员整体的表现,不能太差。

从导演的回答来看,他们对待流量的态度,基本也是默许的。只能说,在自己可以掌控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寻找适配演员。但资方的话,也不能不听。

那么演员,是否就被“流量至上”给扼杀了?两个案例可以用来参考。

《上海堡垒》票房+口碑双翻车事件,我们可以看到,观众对演技是有要求的。演不好,直接骂,票房差,引发投资方反思。

《少年的你》中一向被视为“流量”的易烊千玺,则让观众看到了演技,十分惊艳。流量反过来深造,口碑好,票房也会好。

回到节目本身来说,《演员请就位》对“流量至上”的规则,已经做了明确的表态。它用决赛结果,对整个行业大喊——行业应该需要的,观众应该注意的,是有演技的演员。


拍一部电影,演员可以花几个月时间去体验生活,导演可以花一年时间去搭景,现场可以不断反复打磨一个镜头。但综艺的时间尤其紧迫,现场就只有一次演出机会,演员从拿到剧本到演出,可能都不超过2天。

赵薇拍摄短片《面具》和《秘方》的时间,一共也就四天。组内学员说她三天三夜没有睡觉,一直亲自示范。而拍摄现场,也有很多突发问题,气得她直摔耳机。


在跟沙溢拍摄短片的时候,现场时间更短,只有3个小时。她到最后,也没办法,只能说“行了,就这样吧,不追求了。这么多内容,3个小时根本不可能拍完。”

拍摄时间如此之短,导演要妥协,演员也要妥协。

对应到演员身上,像鄂靖文演《无名之辈》一样,很可能发生准备不充分的情况。充其量,可以说,他们拿出了在规定时间内的最佳表演。但这个表演,并不能代表他们职业生涯里的最优水准。

刘雅瑟曾说,这个过程,她一点也不享受。


鄂靖文说,在得知自己被淘汰后,长舒了一口气,终于可以回家休息了。因为实在太累了,而且她听说有个摄像师直接熬进了医院。

听完《演员请就位》的内幕故事,我对表演类综艺产生了疑问。它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样,演员开开心心来表演,拿个名次,混个脸熟。实际上它十分残酷,又要按照综艺的策划和属性来制作,又要融入电影的拍摄和表演理念。但双方的时间、周期、人员、工作方式并不十分配对,导演着急,演员也不一定能做到位。但这些情况,却是符合一台综艺的需求。因为,不断出问题,才能保证每一期有看点、话题、有热搜。看看那些经典的表演,无一例外,不是精雕细琢出来的。梁朝伟拍《阿飞正传》,一句对白讲了27次;张雨绮拍《妖猫传》,一个回眸演了70多条;张艺谋拍《山楂树之恋》,一个镜头拍了100遍。;陈凯歌拍《梅兰芳》,一幕孙红雷走楼梯的戏,足足拍了3个多小时。但《演员请就位》通常只有几天,甚至几个小时。

大多数来这里的演员,都在寻找突破,寻求生机,寻觅机缘。但在这档节目中,想要做到彻底的脱胎换骨,还有一段距离。不过,《演员请就位》的出现,也并不是没有优点。至少,这些非流量型演员带着需求来到这里,让观众发现了他们的集体困境。让行业里的人, 重新关注了他们。而节目组选择从导演视角切入,来探讨演技问题,也算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但是,节目过后,演员是否到位,还要看他们自己的造化。毕竟,节目中的表演,是在持续高强度、高负荷状态下的表现。更精彩的演技,还需要他们用后续作品来证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