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大的幸运
《我要回到风里了》 https://music.163.com/#/song?id=467117858
莫大的幸运
有些事情倘若脱离了群体,个人往往走不到一个思想盲点。待在舒适圈久了,自己被自己囚住就怨天尤人。脱离了圈子的人往往成为自己,那些被羡慕的眼光包围的斜杠青年、天涯海角背起包随性走的行者,也许就是成就了自己的部分。
然而生活更多的是将就,是苟且。拖着疲惫的身体拼命睁眼、努力提神继续未完的任务,夜色之中偶然瞥见半截水泥地面上矮矮胖胖的黑影,闭上双眼晕头转向继续前行。
扪心自问,我自觉是一个并不节俭也从不浪费金钱的人,然而看到在杂志报刊、社交平台上晒出令人羡慕的生活状态的各个年龄段的人去追逐在常人眼中并不适合他们年龄的生活,总不由自主思考,要做出这样的事需要多少金钱。如果父母不同意的话他们的经济来源是什么?想着想着,眼前光秃秃的粗糙白墙沉默着说出自己的答案。接着就是叹息。像我们这样平凡而不富裕、性格平庸至极而无远大志向的,或许现如今唯一有能力去做的就只有多读一点书、多充实自己以框定的条文知识。
每天都是情绪平稳波动,丧的时候丧到觉得全世界都徜徉在多姿多彩的甜蜜气息里,而我只有纸质粗糙的试卷、偶然断墨的半截笔芯、困倦时厕所没有温度的自来水、周围人群仿佛沉浸在狂欢时的难以忍受。
小确幸却也时常出现。傍晚十五分钟跑步之后,在阅览室奇怪的味道里收到字迹熟悉而图案各异斑斓的明信片,饮水机里充足的凉水和滚烫的热水在水杯里融合的温度进到胃里刚刚好,英语听力的男声是那个常常向“妈妈”委屈撒娇的尖锐而富有喜感的孩童般可爱却又被吐槽模仿用力的主播声音。
兜兜转转,原来许多日子前的自己内心燃烧的一团火,如今还在。性格里的懦弱和令人不满的地方,到现在也难以改掉。别人看来只是一团烟,我害怕的是作为当局者的自己,在那些负能量和小确丧里也渐渐只看到了自己的一团烟而不见火。
苟日新,日日新。每天究竟是否有进步,我想该是有的,可总觉得某些方面也在退步。失去了耐心和信心的人是我不愿面对不愿成为的模样,每天的进步或许就是一场逃亡,把处在某个边缘的自己拉回原来的圈子。这只小船在进进退退总会有迷失航道的时候,也会有许多只小船挤在一个狭小河道而在旁人看来极可笑的时候。
想起去年暑假真正算得上砸钱补习数学,补习老师很像初中的第一个数学老师,身上有睿智、温柔而幽默的一个父亲模样的老师,让人陌生却想亲近,但心里生生长着刺,告诉自己说,他们有自己的孩子,他们最温暖或最颓废的模样只显露给最亲近之人。一次他开车将我们送到车站的路上,来了句“人如行舟,不进则退”,说了许多次“要坚持做题”“还有两年,不能松懈”之类很能振奋越来越松懈的心和神经的话。
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常常想起这些记得并不很清楚的话,却已经把两个老师的脸重叠起来,再记不清了。但我只是觉得或许这样的老师,值得被称为好老师,不单单因为他们的授课水平、教学成果。
周五的自习课上大家说起了授课老师,提出了对某个老师的意见,没想到的是有许多声音发出是为了换老师。在此之前只知道有些同学不喜欢某个老师,没想到几乎是全班一致的呼声提出了这个在我看来荒谬、不理智甚至让人想大骂愚蠢的提议。
我自认为在学校便安心汲取新知识、安心完成自己该做的,绝非怨天尤人,不是抱怨哪个性格独特或者脾气与自己不合的老师不好,不是上课无所事事宁愿自顾自也不听讲。既然连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么学习这一件在漫长人生路上始终贯穿的环节,我们凭什么不自己把握主动权,凭什么无端指责同样有着自己的使命并努力去完成的老师?我喜欢将老师比喻成园丁的比喻,即使在这个年龄段的许多人可能会对此给以轻视、反驳。个例不能够毁灭群体,那些极端老师的例子竟让许多人产生偏见,认为老师是辛苦而不值得尊重的想法,我觉得应该丢弃在最深的泥土之中。有时“园丁”的比喻能让我浮想联翩,觉得神圣,让人热泪盈眶,那时我会觉得自己是个矛盾体,但至少从小的观念基本未变。
弟弟因为读中班不会写字而被逼写数字,我选择沉默地看着他。爸爸无端强迫他写好数字,我忍不住大喊:“如果你这样逼我,我是不可能去读书的!”
结果是一晚上弟弟从睡梦中哭着醒来几次,嘴里哭喊着:“我不要写字,我要白纸!”
我希望他的学习没有过早的逼迫,我希望他的启蒙之路有的更多是趣味和欢乐。起步早晚不要紧,学习本身是有趣自发的,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并精通某一样所爱之事,难道弟弟以后就不会写数字了吗?
我想起初二打下一篇信,写给弟弟的。想来我又是忘记了许多事。
《这世界与我》中写道:“我希望你读很多书,走很远的路。我希望你爱很多人,也被很多人爱。我希望你走过人山人海,也遍览山河湖海。我希望你看纸质书,送手写的祝福。我要你独立坚强温暖明亮,我要你在着寡淡的世上,深情地活”
你心柔软,却有力量。我感恩于我是一个姐姐,这是莫大的幸运。
2019.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