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两年之后的九寨沟学校,现在是个什么模样?
文章来源:公众号-为你写一个故事



我不得不承认的是,那位家长说得对。不但我觉得他说得对,就连被他看不起的学校里的老师,也都觉得他说得对。我们去支教的第一天,当地老师给我们接风洗尘,逮着我们几个男生拼命敬酒——那是我这辈子喝过最多的一次酒。就这种一两半的玻璃杯,装满他们自酿的老白酒,几个老师围着你,喊六声“水、水、水、水、水、水!”然后你就要像喝水一样,把50度以上的老白酒一饮而尽。保守估计当天我喝了1斤多酒,在回去的路上就不省人事了,到第二天下午才恢复意识,中间做了一些傻事就不多提了。但是,和我喝了差不多多的老师们,却一个都没倒,甚至第二天我去找他们的时候,他们还在喝白酒,依然是一口喝一两,一顿喝好几大杯。
“没办法啊,没事做啊。”
“孩子爸妈不信我们,我们其实自己也不信我们自己。”
“确实经常有学生来,学生来也挺有帮助的,带来了外面的新东西。”
“但是,我们这里落后啊,留不住人啊,有点本事有点文化的都往外跑了。”
“我们教不了娃娃太多,娃娃可能以后还是要去种地。”
“我们能做啥呢?只能喝酒了哇!”
这些录播,也是备课内容的一部分,因为两地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九寨沟老师就自己先学习录播课的内容,解决其中的问题,上课的时候再拿着消化吸收后的课程教孩子,这样一来,优质的教育资源就以另外一种渠道进入到学生们的脑子里。这种模式,比直接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来得容易,可实现程度也高,跨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大大缓解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教育资源少的问题。虽然九寨沟的学校,比我去支教的小学条件要好很多,但其实核心是一样的,非常值得各大有一定硬件资源却缺少师资的乡村小学学习。
这就是“科技,改变教育。”
在重建九寨沟的学校上,“智慧校园”做到的还远远不止于此,除了引入外界的教育资源以外,它也能帮助本地老师提升水平,用浅显易懂的系统,帮助他们用多媒体系统教学。比如说教师备课这个环节,以前的老师有可能自身能力本身就不够,想要借助教学软件提高教学能力,却又被复杂的操作门槛拦在外面。但现在,老师可以通过腾讯智慧校园平台进行备课,只需要在微信上找到一个对应的小程序,找到对应的课程视频,就能直接完成备课了。不像其他教育系统一样晦涩难懂,只要有微信有网络,就能随时随地操作,当地的老师可以在短时间内上手。
不过,整个教学过程中最让我惊艳的还是汉藏互译小程序和企鹅智能批改系统。
九寨沟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以藏族同胞居多。学校在一年级开始,就开设了藏语课。但因为诸多原因,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都缺少足够的藏语学习资源或辅导工具。而汉藏互译小程序,可以实现语言之间的转换,相当于给老师配备了一个即查即用的电子字典,也可以帮助孩子们纠正发音,很多地解决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学习问题。而智能批改采用精准教学的阅卷方式,一条龙实现试卷的扫描、批改、分析。以一个班级50名学生为例,50张试卷只要5分钟即可完成扫描,2分钟即可完成全部的批改。同步会生成大数据分析,对于班级的整体知识点掌握、单一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有针对性的进行解读。这么一个系统对于人,对于人才问题的缓解是显而易见的,老师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一个系统承担了几个老师的工作量,教授了优质学校的课程内容。四川省九寨沟的英语老师胡志艳说,腾讯智慧校园就像一个智囊团一样,成了她的得力助手。
在校园安全方面,智能闸机门禁系统会把孩子进校门、出现门的信息,第一时间告诉家长,让家长放心。校园管理方面,学校会议室有一个智慧大屏,校园新闻、最新通知、教学信息、学生老师出勤情况都可以显示,学校领导能通过这块屏幕实时了解到相关的信息。然后每个班门口也有一个电子班牌,可以实时显示当日课程,授课老师信息,并且学生可以在课间点击科普世界,学习对应的网络课程。在校园生活方面,有微信内嵌的一个程序把学生、家长、老师三方都囊括进来,组成一个独立于朋友圈的“班级圈,大家一起分享各自的生活,加深交流,共同进步。
有一个数据是,截至2019年6月,全县教师、学生、家长25000人被纳入了全县的智慧校园综合平台,地震灾害两年之后,九寨沟借助科技实现了凤凰涅槃。事实上,还有很多地区像我支教的山区一样,想地震之后的九寨沟一样,只能依靠时间上的“等待”和空间上的“移动”来被动解决教育问题。等着什么时候当地的经济有了起色,就可以吸引一批教育资源,推动教育的发展,等了几年等不到或者效果不好,当地的学生就纷纷去外地求学。人才流失外地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这样下去,偏远地区的教育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但现在,我们能看到,科技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禁锢。
教育资源借助科技一步步渗透到了这些地区,帮助当地的老师一点点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留在当地读书,整个学校在技术上的应用,甚至达到了一线城市的水平。科技助力教育,这是科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