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锐角网-中学生天地旗下网站

藏在热播剧里的真实故事

作者:尘樱。 发布时间:2019-07-16 23:53:28

最近正在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引发了很多讨论,不少书粉去看千玺和雷大头的演技,也有不少冲着演员去的后来去看了书(比如我)。


在看剧过程中,大家可能会注意到韩童生扮演的何执正,当他吟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时,你是不是猛拍大腿,哇,这个老顽童,不就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啊。


你可能不知道,贺知章是杭州萧山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每个小学生都会背的《回乡偶书》里,其实诗人回的就是我们浙江。贺知章非常长寿,终年86岁,辞官回乡时朝野轰动,玄宗皇帝亲自写诗赠送,太子率百官饯行,真是风光无限。原著里,马伯庸写的就是“贺监”贺知章,易烊千玺扮演的主角李必的老师。同样,李必在小说里的原名正是历史人物李泌(bì)。他曾参与平定安史之乱,是匡扶唐朝政局于风雨飘摇的一代功臣。因喜爱穿白衣,被唐德宗颁诏追认为白衣丞相。

1.jpg


这个西安人,大家可能就没那么熟悉了。但是你知道吗?正是这位西安人李泌,杭州人才喝上西湖淡水。作家王旭烽看了《长安十二时辰》,立马发朋友圈:不到一分钟就知道李必即李泌也。当过杭州刺史,开六井,今杭州官巷口有相国井,从前井上有座亭,曰井亭,井旁有座桥,曰井亭桥。如今亭桥皆无,却留下车站名,纪念老市长。涌金门井水也是李市长挖的。杭人自他建六井才纷纷从山上下来,白居易在他之后才筑白堤。


timg.jpg


对!杭州历史上,最早开发西湖的老市长,不是白居易,也不是苏东坡,而是在杭州只当了两年刺史的李泌。不夸张地说,甚至“西湖”一名的由来也是因为李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兴修水利,修建白堤;苏东坡疏浚西湖,说到底,都是对西湖的修修补补。真正第一个做出开发西湖决策,并付诸行动,导致城市重心变化的,是比白居易更早做杭州市长的李泌。


781年,李泌到杭州担任刺史,历时二年有余。这时候的李泌,59岁,历经宦海浮沉已进入暮年。到了杭州,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城中“居民零落”,大家不住城里,跑去靠湖、靠山而居。最大的原因是城中没有淡水。原来,杭州这块平原起源于海潮的起落,饮水带着海潮的咸苦。加上当时的杭州,海水经常倒灌,导致地下水都是咸水,根本没办法喝,老百姓饮水只能在地势高的山上找泉水,非常麻烦。西湖水是淡水,但如何把西湖水引到杭州城内呢?这又是个棘手的事。李泌想了个办法,他在当时人口相对稠密的涌金门一带,一共挖了六口井:相国井、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龟池、小方井。


这六口井,不是自然汲水的那种井,其实是大水池。下面是跟西湖通管道的,有点近似于今天的自来水管道。井由入水口、地下沟管、出水口组成,中间铺设地下空心竹管,靠暗渠引水入井,把淡水从西湖引入城内。他是史上第一个把西湖水引进杭州城内的人,所创制的暗渠引水、六井供水,是杭州最早的给水系统工程。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离李泌凿六井已经过去了40年,西湖与六井的通道已严重淤塞,于是白居易又带领杭州百姓疏浚了输水通道和六井,使西湖清水又能长流杭城。他在《钱塘湖石记》中是这样记录的:“其郭中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后来,杭州老市长苏轼,在奏报皇帝的《乞开杭州西湖状》中再次为“李泌筑六井”点赞:“杭之为州,本江海故地,水泉咸苦,居民零落。自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后民足于水,井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从苏轼的这段话里,你不难读出,今天的“西湖”之所以为“西湖”,正是李泌把淡水引入城中,我们才能逐渐聚居于湖的东面,湖正好处在我们城市的西面


李泌修井几十年后,“西湖”的名字逐渐深入人心。到苏轼的时代,正式在官方文件中使用了“西湖”。遗憾的是,经历1200多年,李泌当年开凿的六口井,如今仅剩下一口相国井。其余都在漫长的城市变迁中逐渐消失了。也就是说,解放路与浣纱路的那口相国井,是杭州存世罕见的唐代遗迹。


微信图片_20190716234732.jpg

“明代以后的建筑遗迹,杭州就不多了。更别说是唐代的。”杭州历史建筑研究专家仲向平介绍,“很可惜,其他五口古井,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修路修城中,被一个个填埋了。如今仅存的就是这口相国井。”


为什么叫“相国井”呢?李泌离开杭州后,回朝当了宰相,消息传回杭州,满城欢欣,为了感念他,于是把六井中最大的一口改名成了“相国井”。它也成了“福井”,据说古代杭州读书人到京城赶考都要到这里来向井里扔钱币祈福。


解百对面马路,沿着解放路往东走,到浣纱路转角的地方,有口被白色栏杆包围的古井。因为栏杆的遮挡,稍不留神,你就擦肩而过了。我前后走了两遍,才在车水马龙的马路口,确认了它。仔细看,和一般的井没什么区别,井口没有盖,甚至向下俯视,你还能看到底下黑漆漆的井水。


距相国井不远,西湖边湖滨二公园,正对仁和路口,有个叫“李泌饮水”的遗迹。为了纪念,在当时引西湖水的入口处设立了饮水装置和仿制的六口古井。

炎热的夏天,这个遗迹冒着清凉的汩汩西湖水,行人路过,常常习惯性喜欢往水管流水口捧点水洗把手。


微信图片_20190716234948.jpg


穿越历史的重重帷幕,回到大唐,其实李泌才是真正的流量明星


来看看《长安十二时辰》,他的开场,“吾六世高门望族,7岁与张九龄称友,9岁与太子交,何监是吾师,王宗汜将军是吾友,亦随叶法善师修道近十年……”这段介绍里提到的最强朋友圈,个个都是唐朝的国字头大咖,随便拿出来一个就能吓死人。


这不是杜撰。真实的历史,远比小说精彩。


李泌,北周太师李弼的六世孙。注意,这里是“六世”,也就是说,他家六代都是高门望族。翻开李泌家的六世族谱,户口簿上,几乎清一色全是大将军、柱国、国公、郡公。六世祖李弼,南北朝时期北朝叱咤风云的人物,北魏、西魏、北周政权更迭中都有他的身影,最后成为北周八柱国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