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
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大会于7月6日宣布,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与会代表认为,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提供了实证,申遗成功表明其文化价值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也体现了良渚文化和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非洲部主任埃德蒙·德穆卡拉说,无论从历史价值还是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上来看,良渚古城遗址都是一项重要的世界遗产。它为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还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多项利用价值。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瓶窑两镇,于1936年被发现,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世界遗产申报范围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其中遗产区由瑶山片区、城址片区、谷口高坝片区和平原低坝—山前长堤片区四部分组成;遗产构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和分等级同时期的墓地(含祭坛)等,同时一系列以象征其信仰体系的玉器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为其内涵及价值提供了有力佐证。
良渚文化是分布于钱塘江地区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距今5300~40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良渚文化有发达的犁耕稻作农业和以精美玉器、漆器等为代表的系统化、专业化的手工业。《良渚:神王之国》中写道,良渚的玉器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在中国史前玉器中独树一帜,是史前玉文化发展的最高峰。
良渚古城(上图古城城址区)是良渚文化的权力和信仰中心。古城的主体结构分为三重,中心为莫角山宫殿区,其外环绕的是城墙和外郭,堆筑高度由内而外逐次降低,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差异。
考古学家推算,良渚古城总土方量超过700万立方米,古城外围水坝工程总土方量超过288万立方米,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高度集权、精心规划、统筹组织、长期营建才能完成,这是良渚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
南方多雨,容易形成水患,“排水”十分考验先民们的智慧。良渚古城外围还有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其年代距今约5000年。
从良渚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明显分化的社会阶层、神王合一的权力体系,特别是出现了城市文明等现象分析,可看出,这一史前文化已具备了早期的国家形态。
7月7日,位于杭州余杭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面向公众有限开园,对外展示城门与城墙、河道与作坊、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等十大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