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分享 《我们仨》 无法用语言传达的感受
这本书是小学时买的,当时看并未有多大触动,只是觉得书中的人物可怜。其它的细节,背景之类的也完全没有去了解过。直至上个月,也没有仔细地去阅读过,虽然随性地翻阅偶有几次,但也只是匆匆一瞥,并无深入。
这次细细品味,却有些心酸。
这本书的封面,或者说就是这本书本身给我的感觉是温暖,宁静,古朴。
封面的上方写着杨绛一家之间的昵称“Mom”“Pop”“圆o”。淡淡的,有点不易辨别。下方的“我们仨”却是深色的,充满着温情与力量。
温情吗?嗯,温情。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很是简短,两面都不到,却能感受到杨绛孤独的仿徨。
第二部分接第一部分,讲述杨绛的“万里长梦'”。梦中的一家其乐融融,虽然生活艰苦,却有独特的乐趣。在梦中,时间与空间交错,别离却仍然到来了,只是与现实中的形式不同,好像只是再见,仿佛只是小小地分开一段时间,仿佛过几天就能相见一般,但是,这就是永别了,这即是阴阳两隔。
“ 他说:‘绛,好好里。’ ”
这是梦中钱钟书的告别,是否也是现实中的呢?
阿瑗去世,在一九九七年早春。
钱钟书去世,在一九九八年岁末。
人走了,是不是就没有家了?
家是什么呢?
我想,是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刻。
“……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明明是如此悲伤的事,却平淡的一笔带过。
那这一笔,究竟是多少的悲痛呢?
第三部分,以极其平静的语言讲述了杨绛一家的相遇,相知,相守,相别。
我是一个很难被爱情感动的人,但是杨绛与钱钟书的爱情,却有点润湿了我的眼眶。书中并没有写什么轰轰烈烈的爱情,更多的是生活的细节,在点滴之间,我看见了幸福,那是一种不需要语言证明的幸福。杨绛懂得钱钟书,钱钟书也懂得杨绛,只要这样,他们就一直幸福。
直到钱瑗出生,爱情就变成了亲情,两人之间的亲情,两人对钱瑗的亲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家。构成了“我们仨”。
读这本书时,我时常会忘记他们的年龄,因为其中的事情,非常有趣,没有一丝忧郁。即使一家人都上了年纪,却仍有年轻的心,我觉得这是可贵的。
是啊,可贵的坚强,可贵的希望。
第三部分的结尾,与第二部分的结尾一样,但是没有分别,只有突来的死亡。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
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
现在,只剩下杨绛一人了。就一个人,过了十八个春秋。
二零一六年夏初,杨绛去世。
这18年,杨绛是怎么样过的呢?是悲伤的?还是充满希望的?一个人又如何拥有希望呢?是思念吗?
我们不知道。
我们也无从得知。
如果,这一切都是上天给的最好的结局 ,那么一切都是幸福的,何得心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