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皮影戏的“推手” 这群袖珍人把生活过成童话
撰文/张丹丹
编辑/李克难
出品 / 谷雨 × 凤凰WEEKLY
“过去袖珍人缺乏专长,没有合适的职业很难立足,一些夜总会、KTV会有他们的身影,卖酒水,低声下气赚取一些小费维持生存”,相比较而言,做皮影无疑是更有尊严的工作。
最重要的,这个剧团将散落各地的袖珍人集合到了一起,一起分享快乐,分担痛苦。在外界的异样眼光面前,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要小很多。过去一个人承受的闲言碎语,现在有了一个集体来消解。
龙在天皮影艺术团团长林中华经常给团员们开会,会说一句话来鼓励他们,“如果注定你这辈子不正常,那么你现在这种状况就是最好的。”
随着“龙在天”袖珍人皮影艺术团带来的颇多曝光率,“袖珍人”这个之前隐形的群体渐渐出现在人们眼中。上电视、参演电视剧,甚至成了十里八乡口中的小明星,甚至有治疗自闭症儿童的机构专门找袖珍人去作老师,因为他们天生对孩子更有亲和力。
2015年,龙在天举办了全国首届袖珍人春节联欢会
剧团即是家
17岁的徐晨晨是团里最小的姑娘,脸颊红通通的,模样水灵,看样子好像是停留在小学低年级,看不出岁月的痕迹。坐在一张木头太师椅上的她,晃荡着娇小玲珑的四肢。红色呢子上衣模样乖巧,她将两只手插在黑白相间熊猫图案的口袋里,脚穿一双31码的黑色小鞋子,上面还有两个兔耳朵。她的床头贴着人气明星杨洋的照片,她理想的恋人就是那样的:酷,帅,暖。
年长十来岁的刘维维早就不抱这些幻想了。在年轻时候她也想找个大个子结婚,现在随着身高逐渐定型,她渐渐不那样想了。她更追求平等,亲戚朋友压力也小一些。至于一部分年轻人追求的最萌身高差,她还是觉得不那么有安全感。之前这里有个女生找了个外面的男生,男方家庭反对,分手了。她还有个网友,男生1米42,女生1米67,“可能女生的想法是找个个子小点的男生,会更宠自己”。最后这段恋情也以女方家庭极力阻挠而告终。看多了这样的结局,她觉得自己现在更加理智,“不是说,一定不能找那些正常身高的,只是,找一个跟自己一样的人,婚姻稳定的几率会更大”。
2012年,剧团为7对袖珍人举行了一次集体婚礼。7对新人,新娘们穿上洁白的婚纱,手捧红玫瑰,走向红毯,在她们身边倒是擦眼泪的新郎。山东男生陶鹏和云南姑娘李炟橙就是其中的一对。两人都是大学生,公司给他们分配的夫妻间里,贴着壁画和婚纱照,布置温馨得跟新房无差,两人已经结婚好几年,剧团只是为他们补办婚礼。
袖珍新人们走进鲁豫有约,跟观众分享新婚的乐趣
如今,陶鹏已成为袖珍人皮影戏团的团长,负责团里的日常管理工作。他大学学设计,毕业后辗转了几个地方,来到“龙在天”,结识了现在的妻子。两人在济南市也买了房。陶鹏自信,阳光,嘻嘻哈哈又透露着世故和威严,他已经惯长于和不同的人去打交道。他还被龙在天分配在杭州派驻过三年,负责分馆的创设。
目前公司内部已经有17对袖珍人结婚,剧团会为内部结婚的两口子分配一个夫妻间。这在他们离开父母之前是没敢想过的。
因为群体的特殊性,袖珍人找伴侣也多数还是在这个圈子里。虽然从医学上来说,袖珍人因为生殖系统是未发育的,很难要孩子,不过通过治疗,医学也渐渐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如今,对于外界在他们身上投来的好奇,他们也渐渐能淡然处之。剧团不定时会安排团员到一些中小学里教授皮影课。每次上课之前,一位叫美玲的袖珍女孩会很大方地说,“同学们你们对我可以问3个问题,问完我们再开始上课。”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问,“你为什么长这么矮”“你什么时候发现长这么矮的”,而美玲也会大大方方地一一回应。刚进教室时的喧闹,在她坦率的回答后,便消失了。
“之前出去人们就跟看动物似的,之前很在意,现在如果不是特别难听的话,我都懒得搭理。”刘维维说,现在甚至不时也会有人投来赞叹的眼光。
“那帮小孩皮影戏演得不错。”这是袖珍人们最愿意听到的夸赞。不少袖珍人告诉记者,能明显感到外人眼光的变化差不多从2012年开始,这也是媒体报道最多的一年。而六年前组建剧团时,林中华夫妇绝没有想到与这样一个群体结下一段缘分。
龙在天皮影进校园演出,向孩子弘扬皮影艺术
无奈中的结缘
因为从小的喜爱,再加上夫人王熙的祖上是皮影世家,林中华夫妇对皮影这个行当有着难言的感情。
这门中国民间的傀儡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汉武帝时,方士用灯影为他重现死去的爱人形象以解相思。至元代,皮影戏班跟随成吉思汗的军队传到中亚。
“世界范围来看,它肯定不是个主流,但是当年它不是弱的。封建帝王们很喜欢。皮影戏不光是艺术,还是教化的工具。”据林中华考证,封建时代,所有戏都归于下九流,只有皮影戏归于中九流,这跟皮影的出身有关,它从佛门出来,后来被用来弘扬忠孝节义礼智信。
林中华的书架上摆放着各种皮影戏的旧本子,有这些年从民间收购的,也有老艺人捐赠的。桌子上是几卷已经有了年代痕迹的皮影戏《乾坤带》的民间流传的手抄本。
皮影老艺人年龄多数在60到80岁之间。现在的皮影好手都是“文革”之前的那一波,那时候如果有一定成绩得二三十岁的年纪,到现在,怎么也都七八十岁的年纪了。他感到,如果不培育年轻人,这门古皮影老艺人年龄多数在60到80岁之间。现在的皮影好手都是“文革”之前的那一波,那时候如果有一定成绩得二三十岁的年纪,到现在,怎么也都七八十岁的年纪了。他感到,如果不培育年轻人,这门古老的艺术可能真的就消逝了。
水浒传之《林冲夜奔》
2006年,他们注册龙在天皮影艺术团的时候,除了当时国家支持的几个国有皮影团队外,还没有人专门成立公司做皮影。王熙和林中华夫妇将公司设在前门大栅栏,并打造了一个皮影精品馆,建得很花心思,也很漂亮,但是开张后并没什么人去。
选择袖珍人做皮影艺术起初是个无奈之举。皮影艺术团开业后,二人从内蒙、河北请来几个皮影老艺人,但是朝九晚五的坐班制让老艺人们很不习惯。老艺人们最终决定离开“龙在天”,但是在离开之前愿意帮着培训新人。
起初招的是大学生,但这些大学生总是因为要考虑养家糊口而中断学习。林中华又思忖着从老家招些没有什么学历的青年,后来这些青年也离开去学美容美甲、电脑维修了。困境之下,林中华想起自己之前做记者时,在1998年采访过全国第一袖珍女歌手吴小莉,于是辗转找到她,说了自己想用袖珍人做皮影戏的想法。没想到吴小莉很高兴,一口答应:“好啊,身边好多袖珍姐妹没有工作呢!”
在吴小莉的协助下,很快来了第一批袖珍人。起初林中华夫妇也觉得好奇,一是好奇他们和正常人不一样的体格,二是人数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你是不是觉得,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多?我起初也是这样认为的”,自从和袖珍人打上交道,林中华觉得每次坐地铁,一天总能遇到一两个这样的人。
剧团并非慈善机构,能进入剧团的也需经过选拔。王熙口中典型的面试场景时这样的,一家人带着过来,问起“你多大了”“什么学历”等问题,几乎所有都是家长代替回答,孩子则一个个低着头,不敢说话。
王熙说,很多袖珍人长期在封闭的环境中生活,不想说话,不愿出去,家里人也都有很大的心理负担。他们到了剧团后,开始家里人因为担心,打电话勤,现在可以微信发发照片,一年回去一两次,家长也能看到孩子的改变。
小朋友后台体验皮影戏
除了传统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传统皮影缺少创作,多是一些和现在年轻人比较“隔”的老戏,比如《五峰会》《 三打祝家庄》之类。为了吸引儿童和年轻人,“龙在天”创作了一些安全类、环保类的剧,像针对垃圾减量分类、保护野生动物,还针对儿童性侵等社会热点事件创作编排皮影戏,提高儿童防范意识,寓教于乐。
和动画片不一样的是,演出结束后,他们会让孩子去后台互动。他们现在排练的一个皮影舞台剧叫《狗哥哥快救我》,教育儿童不要轻信陌生人。
刘维维在团里的身份接近于导演,她每天的工作要查阅大量文字类、影像类的资料,然后参与创作剧本。现在正在排练《少年邓小平》,演员们在一起热烈讨论,互相揣摩语气神态。刘维维穿着棕黄色带着格纹的羽绒服,坐下来的时候,会将衣服的下摆卷起来。演幼年邓小平的男生,最近剃了个西瓜头,她笑言,“我之前演孙中山,还剃过光头呢”。
皮影舞台剧也是他们的一个创新:舞台前真人扮演一个人物,皮影幕上也有这个人物,服装造型和台前的一样。走到前面就是真人表演,在后面就是皮影人表演,根据不同情况来替换。剧本中不易于真人表现的部分就通过皮影来展示。因为皮影戏独特的表演方式,适合演神话故事。比如孙悟空七十二变,从一个物体变成另一个物体只要后台简单操控一下就可以了。
王熙团长在东直门中学上皮影课
由“龙在天”领头和发起,2016年全国少儿皮影大赛开始举办,到现在已经第三届。“龙在天”在北京市的十多个学校成立皮影剧社,向中小学生教授皮影,给他们成立戏班子,外地11个流派传承人听到这个事也纷纷行动起来。
之前老艺术家唱影,拿线(操作)的、打击乐的、负责唱腔的人是各自独立。现在这群袖珍人们则是全方位的,每个人要会制作、会演、会教、会讲解,画稿、雕刻、上色、装订、唱腔、操作、排练、配音、音乐等等,亲力亲为。
这种特有的东方的光与影变幻的艺术在新的时代重新焕发魅力,经过特殊处理的呈半透明的皮革,经过镂刻和上色等多道工序,华丽的皮影在灯光映照下,如梦如幻,引人入胜。
目前,“龙在天”主要走演出、政府采购、私人订制,还有文创产品等渠道,也积极做一些跨领域的合作,比如皮影跟动画、文创、教育、助残、扶贫等的结合。目前“龙在天”还在深圳、杭州、平遥、唐山、合肥等几个城市有试点,希望能在全国建立、复制品牌连锁 。林中华的理想是最后能在全国建立50到100个皮影艺术馆,在当地吸纳就业,一个艺术馆如果解决20个人的就业,最后就能拉动1000到2000袖珍人就业。
自从有了电影电视,古老的皮影戏便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林中华现在想得很开,“皮影对于我来说,从小就看过,我们有义务来传承,100年后假如它没有了,跟我们也没关系了,我们这一棒跑完了。”
这群袖珍人们,作为目前传承皮影最年轻的一拨,正好担当了这个接棒者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