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锐角网-中学生天地旗下网站

《延禧攻略》中的冰鉴,就是古代藏冰“黑科技”啊!

作者:尘樱。 发布时间:2018-08-28 21:14:06

最近电视剧《延禧攻略》热播

虽然剧情很精彩

然而小编对其中的“黑科技”更感兴趣

比如魏璎珞发明的这个“冰鉴”

到底是啥呢?

夏天,是一个可以热skr人的季节

即便是《延禧攻略》的后宫也不例外

为此,我们聪明的女主角魏璎珞手动DIY了一个叫“冰鉴”的东西,结果六宫纷纷效仿,以此来渡过炎热酷暑。

第一次看到冰鉴的时候,剧中皇上还左瞧瞧右看看。

到底冰鉴是个啥?原来冰鉴就相当于一台古代冰箱,它是一个两层的箱子,箱子底部放了很多冰块。箱子上面那格则可以放上水果、果汁等,利用冰块降温的原理,让果盘保持低温。

除了冰块外,箱子的设计也是别有心思的,在箱子和果盘里层都涂了一层铅漆,可以隔绝外部炎热,保持箱内低温。

冰鉴除了可以用来做冰箱,不放果盘的时候还可以变成一个小型空调。

只要在冰鉴下面留个小孔,让融化的水流到旁边的小盘,就能利用冰融化吸热的原理让整个房间降温,是空调没错了

虽然在《延禧攻略》中,为了凸显女主的聪明,让她“发明”了冰鉴。不过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就已经发现了冰鉴的身影。

中国最早的“冰箱”:曾侯乙铜冰鉴

1978年发掘的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两套形制、纹饰相同的大型冰酒器具——铜鉴缶,又称“冰鉴”,分别重168.8公斤、170公斤,现分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是迄今所见到的先秦时期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铸造最精美的冰酒用具,被誉为中国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冰箱”。

铜冰鉴剖面图

鉴缶由方鉴和方缶两部分组成,方缶置于方鉴正中,组合为一个整体。出土时两套鉴缶并列,上置一勺。鉴、缶器壁上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鉴缶的制作可谓匠心独具。

它的外面是一个大方鉴,鉴直口,方唇,短颈,深腹,四个兽足承托鉴底,里面中间放着一个方缶(即盛酒器)。方缶小口,方唇,斜肩,鼓腹,平底。鉴内底上有呈品字形分布的三个凸形的弯钩,其中一个弯钩还装有活动插销。当方缶放入鉴内,鉴底的三个弯钩刚好可以套入方尊缶圈足上的三个榫眼内,这时弯钩上的活动插销就自动掉下,卡住尊缶,使之不致移动。

为了满足“冰箱”的需求, 周朝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很酷炫的职业:凌人,专门负责采冰。《周礼》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

凌人在冬天把冰块储藏到地窖里,到第二年可取出来,在进行祭祀和宴请宾客时使用冰鉴供酒。

而这个曾乙侯冰鉴不仅能储藏冰块秒变空调,还能放入炭火在冬天温酒,简直就是冬暖夏凉的宝贝。

到了唐朝,吃货们甚至还利用冰块发明了类似冰淇淋的美食“酥山”,根据文献记载,酥山最底层应该是冰,上面覆盖着奶油、酥油,还要插上花朵、彩树等装饰品。

桌上那个就是“酥山”

在著名的《仕女图》和《野宴图》中,都出现了“酥山”,可见这道美味是唐朝高级party上的必备佳肴啊~

到了宋朝,随着科学的进步,制冰已经不再需要凌人了。那时候的道士在炼丹的时候惊喜地发现硝石溶于水时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温降到结冰。

因此,硝石制冰技术广为流传,冰饮也渐渐流入百姓市井中。

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里,我们还能看到宋朝的冷饮店。

这家“香饮子”,夏天卖冷饮、冬天卖热茶。

清代宫廷已经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洋桶”,其原型便是由“冰鉴”演变而来的,传世有不少清代晚期的木胎冰箱,多用红木、花梨、柏木等较为细腻的木料制成。外形口大底小呈斗状,上面以厚木板为盖,腰部上下箍铜两周,箱的两侧设置便于搬运的铜环,四条腿足为硬木活中的敼腿膨牙做法,足下安托泥,用以隔湿防潮。

当然这些木制冰鉴大多很精(夸)美(张)……

乾隆御用掐丝珐琅番莲纹冰箱

乾隆御用掐丝珐琅缠枝花卉冰箱

确认过眼神,是乾隆皇帝喜欢的“农家乐”审美没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