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掌握“忙碌”?
原本以为来到大学,忙碌的学习生活就会变得轻松的享乐笙活。
后来发现。
并不是如此!
我依然有比较重的学业压力,会因为各种课程设置为了完成作业而绞尽脑汁(是真的绞尽!!)
我依然会有很忙的社团活动,经常会为了顺利完成一个活动,和小伙伴在外通宵想策划
我依然也有打比赛(学术比赛或者舞蹈比赛),进行讨论或者训练
感觉有事做的时候,一直是在团团转
这和大人们说的轻松的大学生活完全不一样!
这让我想到高中,时常也会有因为舞蹈训练来不及吃晚饭的时候
也有因为为了赶一张试卷,去食堂买一个三明治继续写作业的时候
或者因为文学社社团活动,中午开会来不及吃饭的时候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忙碌呢?
90年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最终会从工作中摆脱出来,变得自由,他还说2028年每个人每天平均只需要工作3小时。2028年近在眼前了,我表示无法相信。
这个社会真的越来越忙了么?其实答案也未必就是肯定的。
以美国为例,1965年以来的调查数据显示,比起40年前,美国人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减少了12个小时。
但奇怪的现象在于,越是经济落后、贫穷、发展缓慢的地区、越是低学历的人群,人们越悠闲。而哈佛大学商学院对职场精英人士的调查显示,有94%的人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一半的人每周的工作时间是65小时。在所有人当中,最忙碌的人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已婚职业女性,以及离异的单亲家长。
原因是,反而是这些收入高、工作精英化的人,更直接地感受到时间也是一种宝贵的经济价值。他们的时间有更多机会转化成实际的好处,无论是金钱还是其他资源。他们舍不得“浪费”,是因为他们想要实现自己可能实现的最大价值。
社会的财富也在更加聚拢在精英阶层里。每个忙碌的人都是能看到自身可能性的人,他们相信机会和努力,分秒必争想要“尽快”、也想要在同龄人的竞争中胜出,且始终保持胜出的位置。
此外,这些收入更高的人,也获得过生活赋予忙碌的正向反馈——正是过去的付出和努力,让他们成为了收入更高的阶层。这会让他们进一步从“外部驱动”的忙,转变为“自我驱动”的忙。
这就意味着,那句广为流传的话很可能是真的:“那些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没有什么魔法,只是因为他们获得过“努力得到回报”的正向回馈,从而养成了努力加班努力工作的信念。
有一系列心理学研究指出,忙碌,真的可以解决一些人类心理上的困扰。比如,Wilcox(2016)的研究发现,那些总是忙碌的人,不仅完成任务的效率更高,也能更好地处理偶尔出现的拖延问题。
研究者分析了一款任务管理的app数据,发现那些较忙碌的人(通过app记录显示),平均完成一项任务的速度远比较悠闲的人快。而对于那些已经错了截止日期的任务,较忙碌的人也会用远远更短的时间去补做完成。
忙治拖延的说法,我也已经不止一次在生活中听到了。那些忙碌的朋友们说,还有那么多事等着去做,现在拖延后面吃不消的还是自己。因为比较忙碌的他们,更难付出拖延的代价、拖延的负面影响更深,反而更注重任务和时间的管理了。
改变忙碌的状态,可能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更重要的问题是,越来越忙碌的我们,如何能在忙碌中照顾好自己,在忙碌中享受生活。
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把生活本身也纳入到你的时间规划中。每周你用来生活的时间可以很少,也许只是和要好的私人朋友吃一顿饭,也许是去做一场运动,也许是一个人逛逛街买买东西,无论是哪种,你都要把这几个小时提前纳入到规划里。
当你忙碌地进行到了原计划是“生活”的时段,无论手上还有多少工作没做,都要强行让自己停下来。像执行一项任务一样执行你的生活。那是一个“回血”的时段,能够给你补充能量,释放一周工作积累的烦躁和压力,让你能够焕然一新、开心愉快地开始新一周的工作。
此外,你要做一个善于观察生活中美好细节的人。学会用欣赏的眼光,把注意力刻意放在筛选那些美好的事物上。一个很烦心的同事,不要给ta太多的注意力。看看天气,看看路边的植物,留意身边人让人会心一笑的闪光点。你要相信,情绪、注意力,都是可以管理的。你有能力主观能动地去管理它们,而不是只是被他们限制。
在可预期的未来里,你很大可能还会一直这样忙碌下去。我相信,有这么多优秀的年轻人在坚持忙碌,还是因为忙碌的奋斗,是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未来的途径。
但要小心你只是在消耗自己,而没有在忙碌的同时持续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我们珍惜现在、不负时光的方式,应当是在向外输出的同时保持输入,无论这种输入是和朋友分享时光、学习某项技能、去某地旅行。不要等忙碌把你耗竭,才想起过更平衡的人生。
所以,你的问题不在于如何让自己停止忙碌,而是如何在忙碌中最大可能平衡生活。
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思索、并自己找到答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