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家笔下的春节
对于我们国人来说,一年之中所有节日里,春节便是最大的。农历春节是辞旧岁、迎新年的日子,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同分享幸福时光的日子。
而来到我们锐角知识大讲堂的,我相信,大家一定都是非常优秀且乖乖的同学们啦。今天我们依然温存在共度新春佳节的热闹中,但也不要忘记时刻提高我们内在的文学涵养呀(哈哈哈哈我就不逼着你们做作业了- - )
今天给大家介绍几位名家的春节作品!他们各虽处于不同的时代,但传奇的笔下却都处处透露着浓浓的佳节气氛,到处一幅其乐融融的新春光景。
◇首先是我们所熟悉的老舍先生。作为老北京人的代表,老舍先生对于老北京的年俗那是如数家珍。1951年,他专门写了一篇《北京的春节》,来描写北京春节前后的日程、活动、吃食、礼仪、景观等。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 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 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 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朴实又具有淡淡的幽默感,平易近人的暖暖春节跃然纸上。
◇梁实秋先生也曾写下《过年》一文,在文中对中国传统“老式”过年习俗进行了生动的回忆。
比如“街上除了油盐店门上留个 小窟窿外,商店都上板,里面常是锣鼓齐鸣,狂擂乱敲,无板无眼,据说是伙计们在那里发泄积攒一年的怨气。大姑娘小媳妇擦脂抹粉的全出动了,三河县的老妈儿 都在头上插一朵颤巍巍的红绒花。凡是有大姑娘小媳妇出动的地方就有更多的毛头小伙子乱钻乱挤。于是厂甸挤得水泄不通,海王村里除了几个露天茶座坐着几个直 流鼻涕的小孩之外并没有什么可看,但是入门处能挤死人!”“火神庙里的古玩玉器摊,土地祠里的书摊画棚,看热闹的多,买东西的少。赶着天晴雪霁,满街泥 泞,凉风一吹,又滴水成冰,人们在冰雪中打滚,甘之如饴。”
这一种风趣的口吻令人读来不禁莞尔。
◇大家都知道,沈从文先生的创作常常以湘西为背景,以至于他已成为湘西的一个文化符号。
对于湘西的年俗,沈从文先生也在《忆湘西过年》中进行了回忆:“我生长的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 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我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凭 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 迎面奋勇而前。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个焦头烂额, 精疲力尽。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照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秀姣好男孩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做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
◇当丰子恺先生以意境隽永的画作而闻名时,他同样也在散文《过年》中给我们描写了一段对春节的年俗回忆,其间也充满了朴实的生活气息:“记得那时我所欣赏的,是 ‘六神牌’和祭品盘上的红纸盖。这六神牌画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画好几个菩萨,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内。平时折 好了供在堂前,不许打开来看,这时候才展览了。祭品盘上的红纸盖都是我的姑母剪的,‘福禄寿喜’‘一品当朝’‘连升三级’等字,都剪出来,巧妙地嵌在里头。我那时只有七八岁,就喜爱这些东西,这说明我与美术有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读到过类似关于描写春节的文作呢?如果有的话,欢迎知识满满的你与我们一起分享哦!!emmm如果没有的话…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做寒假作业哈哈哈哈(新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