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你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我希望我们互相理解
近日,一篇名为《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12年春节不归、拉黑父母6年》引发网络热议,人民日报也对其进行报道。
事实 | 让观者唏嘘
这位主人公叫王猛(化名),从小成绩数一数二,以高考理科状元的身份,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而最近,王猛却写下一封万字书信,里面讲述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种种经历。
1月23日,红星记者在北京海淀区的一栋图书大厦前见到了王猛。他双肩包里的电脑,装着一封15000余字的长信,记录他从小学到大与父母间的种种经历。行文间,言辞激烈。相对于直面交谈,他更善于文字表达。他不避讳自己性格的“弱点”:“内向,敏感,不善交际”。他认为,这正与父母有关。
他的文字里,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父母的过度关爱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
这封长信,他于近日完成,前后发给二三十个朋友及同学。他希望给这些已是或即将为人父母的同学一些参考:
▲万字长信的开头部分文字
举例 | 过度的控制——从孩子角度 “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 小学一二年级的时,有次班里搞文艺演出,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参加,但母亲不由分说地让他穿长裤。从小到大穿衣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父母包办。 高中毕业前,所有的社交圈子几乎都在生活的大院里,“朋友,都是父母认识、了解或者听过的”。 王猛五六年级时,自己对奥数很有感觉,而一开始母亲并不乐意让自己去,一次在外参加奥数考试回来后,发现携带的文件夹不见了,找回后发现被人划坏并涂抹,“回到家后,母亲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中时,王猛曾强烈要求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绝。尽管后来考上北大,也因社交障碍很难与人交往。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就在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在王猛看来,这不是照顾,而是一种控制。 对话 | 明明“正常的”孩子,咋就这样了? ——从父母角度 “搞不懂他是啥原因”,可儿子12年不回家过春节,彻底决裂也已6年,身为父母难道真的没有思考过其中的原因吗? 在两人看来,儿子从小到大,到上大学都是正常的。“有什么问题想法都会给我们说,回家也会说学校里的情况,甚至还会做几个新菜。初到美国时,还主动给家里说自己的情况。” 老王认为,在美国做了心理咨询后,加上和“老朋友”的相处不愉快,他就开始不和家里联系了。“这是一个转折事件,总认为我们给他推荐的人不行,是要控制他”。“国内就不说了,国外是完全陌生的环境,我们介绍一个朋友,在必要时候也好有个照管,我们错了吗?”母亲老刘说。 老俩口还是没搞懂儿子到底怎么了。 儿子远离这么多年,老王其实也有自己的反思。抛开儿子本身性格中的内向,抗挫折能力不强外,觉得自己曾在处理儿子的“求助”上的确存在方式方法的问题,忽略了儿子的心理感受。 “不管怎么样,我们爱儿子,希望能跟他重新联系起来。”母亲老刘说。 声音 l 一切的讨论只希望有更好的沟通 “中国这样的家庭并不在少数” 网友集中讨论的焦点在于,王猛自身或许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对于父母行为存在过度解读,但更多的认为其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 @啊苹果: 这样的事情还挺多的,被限制本身就是一件很压抑的事情。所以从小最希望的就是快点长大,不被大人约束,况且我父母比较open我都觉得这样,主人公的经历更难想象。而且不是和过去较劲,是儿童时期太重要了!不过人都需要自我救赎,最大的成就就是客服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放大好的影响。支持作者去研究心理学,看清楚自己,看清楚周围。同是我觉得作者个人的行为模式也是需要反思的,外界的一切通过自己大脑编码翻译,这中间最重要的是你的人生态度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翻译。人最容易原谅的是自己,也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应该会让你轻松一些。 @红海云上: 其实能理解,中国的老一辈父母太容易把自己的孩子当成私有财产。其实好多年轻人自己在成长中受的痛自己也在慢慢修正,改变,让下一代得教育更科学。 @:我可不给你小心心 孩子一直在等父母说抱歉,父母则在等孩子说句谢谢。 @JACK 王猛心里面苦恼的不是自己现在面临的心理问题——因为他自己已经认识到,并在努力解决。他心里埋怨的甚至也不是文中那些父母所谓的伤害——因为那些伤害已经过去了。 小编后记 “我首先是我,其次才是您的孩子” 小编曾经对父母说过很“大逆不道”的话: “这毕竟是我的人生,我也只活这一次,想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说这句话的原因也是因为不想服从于爸妈的安排。我知道这句话伤我妈妈很重,会被认为是白眼狼,对不起含辛茹苦的养育我二十年,但是是真的我一直以来很想说的话,我过想过的日子,并不代表我不孝顺了不爱他们了;也不是他们有多坏,事实上我爸妈已经是原生家庭中算做得好的了,只是这两者其实不存在推导关系。况且我都觉得倍受管制,更不要说这位北大留学生了。 有多少中国父母都有这种口头禅: 人格被摧残? 比如:笔记本不能上锁,自己的房间不许锁门,更不用说进你房间还会敲门这样的事了。 但是在这里我也不想一味批判,毕竟这不能解决问题。有时候我也能意识到:这是时代观念的差距。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的评价,觉得很有道理。 现在过了二十岁,我也开始学会和爸妈讲道理沟通,虽然有些他们还是不能理解,但是毕竟大家再尝试沟通。就还是能看到希望的。仔细想想那些我喜欢的父母们谁又是十全十美的呢? 因为我知道 “我是第一次做孩子” “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 #你觉得你爸妈对你做过的最过分的事是什么呢# 说出来不是想让你记恨 记得沟通才是上策
真实的原因应该是父母到现在也仍然没有觉得自己做得有任何不对的地方——这是持续伤害,现在还在继续。所以,王猛并不是揪住过去不放,而是现在还在持续掉血中。
“你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都是为了你好!”
“你怎么就不听话呢?”
……
有多少人从小被爸妈气到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