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9题】最平凡的遇见
“你看今晚月朗星稀,不免到后园拜月一番。”
__《貂蝉拜月》
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对老夫妇。老爷爷的手里拿着一把二胡,而老婆婆坐在他的后面唱着不知名的小调,老爷爷偶尔也会“义正言辞”地指出老婆婆的错误,而她就在后面憨憨地笑着。在微凉的风中,我却感受到了温暖。
记得小时候去公园的亭子,总能看到许多的大爷大妈。大妈们一个个精神抖擞,站在亭子的中央,手势,眼神,表情该有的一个不落。大爷们坐在长椅上腰背挺直,手中的二胡配合着大妈们悠扬婉转的歌喉,时不时地摇头晃脑。不用零食,不用玩具,只要一个小板凳就可以安安静静地待上好一会儿。
后来要去上学,而学校又离公园很远,便没有机会再去听一听童年时陪伴过我许多时光的曲子。经过了解后才知道原来这就叫临海词调。
临海词调,历史可追溯于明代,其手势,姿态等更是妙极。五指并合,拇指微屈,更有稳重之感;而表示温柔、矜持的“兰花指”则是中指倒下搭住拇指,食指挺直,无名指和小指微屈,每一处似乎都在说着极尽的缠绵,就更不用说我们特有的“吴侬软语”所带来的风情万种。想象着那数千年前,一个个朱唇皓齿的女子,在丝竹声中娓娓道来了那独属于江南水乡的柔美,即使流传至今,也丝毫未减其风韵,其音更清,其声更胜。
也曾多次去过那记忆中的亭子,可惜再也没听到过熟悉的声音。亭子还是那样伫立在湖边不悲不喜,只是少了点什么,物是人非而已。是啊,我忘记了。记忆中的她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接受时光的洗礼,而后沉淀。但不能否认的是,有着丰富经验的老一辈们正在慢慢消失,词调,也正在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记忆。
它也曾是盛极一时的曲艺,本不该如此的。然而,没有专业的表演团体,没有一定数量的人数传承,演出场地少,受众群窄……这些都导致了词调渐渐式微。我怕,曾经在记忆中鲜活的东西,最后变成了一段口头描述或寥寥几张的图片。所以会用手机录下关于词调的演出,虽然可能并没有多大的用处,但也想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会和同学分享那些悠扬婉转的唱词,虽然大多数的人更偏爱流行音乐,但他们也会知道有这样的一种戏曲存在。会按着唱词“有模有样”地来着几句,虽然不在调上,但也会有小小的满足。
这属于我们独有的词调,不该只是老一辈的回忆,更应该是我们,是年轻一辈所要继承和发展的一份情怀。于今日听到了那对老夫妇的弹唱,我是何其有幸,又何其不幸。
在词调慢慢消逝的背后,是我们对地方文化的轻视与漠然,更是我们缺失了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泱泱大国的屹立,不仅要在物质上,更要在精神上。
幸好,现在还来得及。
《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领略到了古典诗词的美妙,更唤醒了人们心中的那一颗“诗心”;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国学不朽的魅力。《风华国乐》则让我们领略到了来自戏曲的魅力。京剧成为国粹,在奥地利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里响起了来自中国的声音······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大众心灵的回归。古老的传承,自有万钧之力,那是先人厚实的胸膛,是喧嚣尘世中的一片安宁。
期待,有一天,我们的诗词大会不再是仅仅考验诗词记忆累积的能力,而是诗词创作的擂台。
期待,有一天,每一个孩童都能随口来上几句富有韵味的小曲。
期待,有一天,能在儿时游玩的亭子里再听到“最撩人春色是今天,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是睡荼蘼抓住裙钗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处牵”。
作者姓名:连萌
学校:浙江省回浦中学
年级:高三
班级:11班
指导老师:姜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