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3题】再寒冷的冬季也有暖意(袁锐)
再寒冷的冬季也有暖意
袁锐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题记
“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王安石为深陷“乌台诗案”的苏轼送去暖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在冰封的楚国时局生起暖意。
“买1000亩地的麦子来成就《白鹿原》。”导演刘进让社会风气重燃暖意。
寒冷的冬季,强者的通行证,弱者的墓志铭。
此时,暖意尤为珍贵,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毕竟,没有一处是绝对寒冷的,就算是自然界的四季交替,也有冬去春来的一天。人生亦如此。再幸运的人,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总是起起落落,曲曲折折,一旦跌入人生的低谷,就如同进入了人生的冬季。
当年,为李陵辩解,入狱,受宫刑。四十七岁的司马迁饱受世人的冷眼和嘲弄,仍不放弃,他选择在时局的冷漠残酷中苟活。为了《史记》,为了自己的信念,他背负着肉体和心灵上的巨大折磨,忍辱负重。在黑暗的日子里,《史记》就是他的动力,是他人生的暖意。
当然,社会发展也必然会进入冬季。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时代,是伦理为庸人所设计的时代,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寒意冷到了骨子里。面对这样惨痛的局面,鲁迅先生仍未失去中国人的自信力,勇于展露自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壮志豪情;他发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愤慨;他以“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惊醒了千人万人。正如毛主席所评价的那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是站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为寒冷的社会生起丝丝暖意,让中国人找回了自信心。
然而如今,时代的潮水迅疾地席卷而来,人们的心日益浮躁,各种文化盛行,社会一再追求“西化”“洋气”,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却逐渐销声匿迹。年味变淡,戏曲落寞,手工艺面临失传……传统文化处于被遗忘,被轻视的冬季。但是,在消逝的边缘,仍有一些人不忘初心,坚定不移。他们奉“工匠精神”为人生信仰,对自己的手艺和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一心一意地沉潜下去,耐心、专注、坚持,追求完美和极致是他们的标签。他们是文化的守望者,他们为中国传统文化燃起暖意。
刘禹锡说;“千淘万路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当陷入冬季,看到暖意,创造暖意,才不会迷失在冬季里。要坚信,再寒冷的冬季也有暖意。等到寒冬退去,留给我们的是百花齐放的春景。
作者姓名:袁锐
学校:安徽省合肥一中
年级:高一
班级:35班
指导老师:夏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