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11题<<别让屏幕隔开情感>>瞿铮
别让屏幕隔开情感
瞿铮
在信息化的今天,人们的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信,QQ取代了以往的短信甚至电话。所以并不奇怪有人会在母亲节的时候在微信朋友圈上发自己与母亲的合照以表达对于母亲的感谢。但这并不是最好的感恩。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面前而你在看手机。”手机以其强大的功能和可携带性占有着现在大多数人的时间。此中的大部分人又是微信的使用者。微信的综合性极强,众多的公众号给你带来各方面的知识;及时的新闻推送让你能够在指尖了解全世界的大事;便利的语音视屏聊天让你能够化“天涯”为“比邻”。而微信最出名也最为人所喜爱的功能便是“朋友圈”,在这个虚拟的圈子里,你能上传照片,发表自己的感想;或者浏览他人的的内容。
是的,这很方便,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会上瘾的。首先,是人本能上对于宣泄情感的需要,某种情感的产生必然伴随着宣泄的渴望。分享快乐,分担悲伤不在话下,而且即使是恋爱的私密也要和恋人欣赏,即使是犯错后的焦急与愧疚也会在一次次回忆犯错过程和渴望重新开始的自责中被自己消化,或者说一种特殊的宣泄。所以当产生这种需要得到时候,方便的“朋友圈”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其次,是一种得到他人认同后的自我满足与安慰。“朋友圈”中的“点赞”功能便是用了这一原理。当他人点赞时,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认为这是对你发表内容的认同与肯定,回音找到感受相同的人而满足欣慰。同时,点赞次数越多,这种满足感便会越强。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会有人在开始吃饭的时候先发“朋友圈”甚至在母亲节通过朋友圈来感恩。
但是使用者其实并没有注意到当自己乐在其中时那如虫蛀过的朽木般空洞的眼神。玻璃是可以隔热的,也能隔开你与他人的心,两颗心的温度是透不过手机屏幕传递的。纵使你的语段有千重感情在对方看来也许不过是一瞥即可过的寻常聊天。通过手机打出来的语段既没有亲手书写的那种小心翼翼和忐忑不安的期待;亦没有当面长谈的坚定决断与正式感。原因是这种东西太滥,对方缺少那种“私人订制”的拥有感,那又何必费力伤神地去解读与揣摩,更何谈珍藏?我愿意相信,做这种事的人还没有虚荣到要利用母子情来博人眼球,但这并非最好的感恩。一方面,多数父母辈的人并不适应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甚至有些格格不入,先不提有没有手机,即使有多数也不能熟练掌握微信的使用或者根本没有微信。另一方面,及时父母能看到你的内容,在阅读时的感动过去后,涌上心头的渴望你回家陪伴却不能够的空虚失落与担心你太忙而累坏身体的焦虑。一种可能不能被看见甚至引发连锁问题的感恩又怎么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感恩?
很多人认为感恩是曾经的受惠者对施惠者进行单方面的回报。其实它也是两面的,单方面的感恩如孤身在湖边扔石头,只有自己听得见水花溅起的声音,别人根本不知道更不会在乎。这种感恩是无效的因为“感恩”的“感”是“感谢”更是“感动”,既是曾经受惠者受惠时的感动,更是曾经的施惠者被记忆和回报的感动。感恩的全过程是由曾经的受惠者发出,最终让受惠者明白和知晓。
对于正值青春的我们,我们的感恩应该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或浪漫或率真,但应该要有一个共同点——直接明了。尤其是对于自己的长辈。中国人区别于外国人的一点就是表达的方式比较委婉。或者说我们羞于表达甚至是不敢表达。我们都明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但当这种悲剧真的发生的时候我们却又是一样的茫然和不知所措。只能是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静静地站着,任凭过去的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对将死或已逝之人,人们总是会想起这个人对于自己的好,而掺杂其中的一些怨恨也就显得微不足道。
这种觉悟未免来得太迟也太挣扎。在我看来,人存在于三个地方,过去、现在、和未来。然而过去太稚嫩,未来太虚无。还是应该活在当下,也应该感恩在当下,我们能把握的也只有当下。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你有感恩的想法的时候就立刻去做。“那一句我爱你”其实也不用很大的勇气。
比起虚虚乎乎的在朋友圈上来这么一下,甚至因此还流于自我安慰一说。还是把这些摆弄手机的时间用在陪伴上吧。不要只是隔着玻璃远远张望,更不要让科技成为你懦弱到不敢当面表达的借口道理和道路是一样的,都是走了才算数。
作者姓名:瞿铮
学校:浙江省龙泉市第一中学
年级:高二
班级:12
指导老师:陈世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