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锐角网-中学生天地旗下网站

【高中组第二题】历史将记住王希孟(何政鸿)

作者:何政鸿 发布时间:2017-11-12 08:20:52

                                                                         

                                                                                           历史将记住王希孟

                                                                                                              ----谨以此献给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图》的特展

                                                                                       何政鸿

“我分明看到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必须十八岁。”----陈丹青

 

    【初出茅庐】

1107年,与他差不多大的书箧压弯了他的身子,他站在画学院的大门口,他13岁。

他的父亲同他一起来了吗?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王希孟,13岁的王希孟,踮脚仰望着那高耸的画学院大门----那门仿佛要把他吞没了。他的同学,无不是高出他半个身子的士子名家。13岁的王希孟,脚踩着繁华的汴京城,告别了故乡田野的草垛,温暖的茅床;告别那山村野市,渔艇客舟。眼前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过去那江声浩荡,鹤汀凫渚,他必须只得把他们埋藏了-----从今以后,他王希孟,不再属于故乡的蟋蟀,故乡的玩伴,故乡的父母,他只属于那个天子---他从未见过的主人。

1107年,13岁的王希孟荣选为北宋画学院的第二批生徒。

 

 

     【苦学生涯】

他想玩儿,他只想着玩儿,老先生在上头讲着《庄子》《春秋》,他的心却飘到了窗外----那些高他两三个头的大哥哥们,他可一点兴趣都没有,那在讲台上的老头子,他更是厌烦!树上的那颗鸟蛋如何了?此时此刻,故乡的玩伴们大概在捉迷藏吧!捕鱼的老爷爷如何了?今年收成如何?

“王希孟!”老先生大喝一声。

他哆哆嗦嗦地站起来,胡乱地翻开课本。

……

他被“囚禁”在这高高的宫墙里,外面的世界,被窗棂划分得支离破碎。

不过,小小的虚荣心也时时把他膨胀----他坐于石阶之上,咀嚼着人们对他的赞赏:真是个天才,13岁就进入画学院的奇才!嘿,我多聪明!我多厉害!别人都夸我呢!于是乎,怀着天才的遐思,带着点儿游戏的乐趣,他偶尔也埋首于笔墨丹青。毫无疑问,他是敏感的,细腻而极有天赋的心总能敏锐地感觉到色彩与线条的变化。他的同学们怀着博得圣上青睐的野心,他亦怀着他自有的想象:看那画上的山山水水,多像我的家乡!若是我的家乡亦能入画,我要画上我的兄弟姐妹,画上……

当然,此刻的王希孟或许并不知道,年轻的思想已暴露在太阳里是不卫生的,会被灼烧的,只有时间与沉默,才能酝酿出丰满的果实。

 

 

  【坎坷,坎坷】

王希孟,17岁。青春的热血在他的胸腔里涌动。儿童期,他要征服的是物质世界;青春期,他要征服的是精神世界。那是一个怎样的年龄?他是有野心的,他坚信自己的天赋与才能----像古今所有恃才傲物的学子一样。故乡的琐事早已抛到脑后了,他大胆而敢想----他时时想着自己---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自豪地昂首步入重重宫门,接受皇帝的亲自接见,那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啊!人们称赞他----嘿,他王希孟就是那个13岁就步入画学院的奇才;皇帝欣赏他,将他的画作赏给文武百官;他身着官服,供职于整个国家最高级别的画院…….我要出名!我要得宠!我要让天下人都知道我的名字!

每呈上一幅画作,他都满怀遐思:凭借此画,必得一举成名。

然而,杳无音讯。

或许是皇帝还没看到画呢,或许是皇帝想在最后给自己一个大大的封赏,他焦灼地在画院里踱步,心怀一丝不曾熄灭的余晖。

终于,消息来了,短短两个字:“不佳”。

五雷轰顶一般,他的一身傲气被压倒了,17岁的他,刚刚燃起的火焰,就被残忍地扑灭了,什么旷世奇才,什么天赋异禀,都是谎言罢了。他,一个17岁的倒霉蛋,就那么眼睁睁地看着“愚钝”的同学,捧着封赏供职去了!

他真有才气,可是命运一定要告诉他,一个艺术家应当把他的才气抓在手里,而不是去随意挥霍。

他被打发到文书库---一个毫不起眼的小职,干着与书画毫不相干的工作。

他被程序化的工作禁锢了---抄写,登录;抄写,登录……他的热烈越要向外贲张,生活就越要把他踩在地下,但他艺术的泉水绝不会就此干涸,他在不断聚集积累,等候时机喷薄而出,要知道,他正是17岁,他浑身都是力!

在艺术中坚守的,不只是天生的才气,还有充实的人生和使人生富有意义的痛苦。

 

  

   【十八少年】

浸润心灵的青春的甘露,力与欢乐的神圣的光芒,都是美的。他那颗青春的热心,仿佛是盛夏里的树木,枝繁叶茂。烦闷死气沉沉的工作之外,他看到田间的麦苗疯长;看到江水涛涛,看到层台耸翠;他听到田间农夫的欢歌;家门口织女的细语……工作是死的,可他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却全是生命。那是热情激烈的交响曲,催促着他那颗骚动的野心,反复提醒着他,他不属于那没有生气的文书库,他属于那与他一样饱含生命的那山,那水,那田野农夫…….他属于那千里江山。

他属于王希孟。

终于,机会来了。

或许是闲来无事,翻开被闲置的画卷,皇帝看到了一个天才少年所压抑的无限生命力,于是乎,“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

就这样,突然地,王希孟一夜之间变成了天子的门生。

多大的殊荣!别人嫉妒得红了眼,做梦也不曾想过的荣耀一夜之间就得到了。仿佛只有这样的惊喜,才配得上生来的才华,才配得上那18岁,那热血的年龄。

一个是为艺术而生的皇帝,一个是天赋异禀的臣子;一个怀着艺术的才华却委身于君王,一个带着诗意与青春的狂放却屈尊于小吏----一对天才般的师生就此相遇。

仿佛盛夏热烈的暴雨,他内心的情思,一股脑儿地发泄出来了,少年时期他那朝思暮想的功业,终于达成了。他心中的欢喜快乐地膨胀着。一个人最朝气蓬勃的时候,亦是他最幸福的时刻。王希孟拥有青年时代最健壮的体魄,艺术的泉水不尽涌动,还有那同为艺术家的宋徽宗为之指点,他可谓十全十美了。

他的老师---宋徽宗,让他做画。“就叫《千里江山图》吧。”皇帝说。

自他童年时期就暗暗涌动的那山,那水,又意欲喷薄了,他那开阔的视野早已不受制于故乡的小景,他看到的是整个国家的大山大河。

在御赐的宫绢上,他画“水车磨粮”:水车翻滚,溅起白浪;农夫磨粮,汗流浃背,仿佛载这点故乡的影子……

他画“苇塘渔隐”:茂盛的芦苇丛中,隐着一叶小舟,一老翁提竿而坐,歆享着宁静的傍晚……

他画“鹰峰争翠”,嶙峋的怪石直插云天,重峦叠嶂,绵延千里,那正是祖国的壮阔山河……

他画“远浦泊舟”;他画“长桥卧波”;他画“翠不争青”……

在他的笔下,有少年远行向母跪拜告别,二人相拥而泣;有童子骑牛吹笛而歌;有隐士席地而坐饮茶赏景……

那是千里江山,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大宋王朝的千里江山。

王希孟的青春。

朝堂轰动了。好一个奇才!皇帝赞赏不已,文武百官亦纷纷附和,从今往后,他王希孟,不再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吏了,他将名扬史册。

后人说,80岁的黄公望画《富春山居图》,是在给艺术做减法;18岁的王希孟画《千里江山图》,是在给艺术做加法。

无穷是生命的洪流。艺术得抓住生命,像老鹰抓住俘虏一般,把它带上天空,自己和他一起飞上清明的世界。

 

 

    【永别了,18岁】

王希孟年近20,他的生命是那么饱满,受着皇帝的恩宠,受着世人的赞叹,恣意地挥洒着自己的笔墨,与此同时,身为皇帝身边的当红之人,心中的另一种责任也在悄然生长-----责任。

艺术是一种社会的使命。

可是没有什么是一夜之间就突然出现的,它需要慢慢生长,直到有一天突然被拉动弓弦,向外射击。

……

边疆骚动了,战争的阴云正从远外压来,粉饰太平之下,潜藏着不安与危机。

这位敏感的艺术家觉察了----真正的艺术家不仅能感触到纸张上的微妙变化,还能嗅到坊间田野暗藏的气息。

他走出宫门,去看那乡郊田野,去看他笔下的千里江山,去看真实的千里江山。

他看到饿殍遍野。

他看到流民争食。

他看到民不聊生。

他看到妇女抱着婴儿哭泣,妻子抱着丈夫哭泣,孩子抱着老人哭泣;他看到田地荒芜,官吏压榨,看到……

步入汴京,他看到文恬武嬉,百官正玩赏着古董字画。皇帝又下旨意了,让他作画----用七百农夫一年的口粮都买不起的宫绢作画。

淡褪了昔日的豪情,这一次,他犹豫了。

青年时代的他想着如何才让自己出名,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才情挥洒,这一次他重新思考了。

一个艺术家只要还能帮助别人的时候,绝不该独善其身。曾经的他为了艺术而荣耀,为了荣耀而追求艺术,而这一次,他仿佛第一次意识到,艺术既不在荣誉之上,也不在荣誉之下,而在荣誉之外。

……

艺术家应是一只罗盘针,尽管外边狂风暴雨,它始终指着北极星。

他动笔了,画作叫什么?就叫《千里饿殍图》。他画了什么?再没有壮阔山河,再没有千里江山,只有支离破碎。

画作呈上去了。他不安地踱步,在富丽堂皇的宫室里。17岁那年,他满怀着狂妄与自负在等待,今天,他只看到,他那光明的前途,正被黑暗笼罩……

很快,很快,就有音讯了,传话的太监带来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赐死。”

他入狱了。

如果说有人不畏惧死亡,那必是谎言。一个20岁的少年,他更有理由相信生命。他害怕了。

一个艺术家怎能不爱生?死神所在的地方本来就没有艺术,艺术是发扬生命的。

老师杀死学生,皇帝杀死臣子,是无法挽回的结局。

他想着:或许与底层息息相通的艺术才是有生命的艺术吧。倘若活着仅仅是为了获得那虚无的恩宠封赏,那有什么意义呢?为着人间最美最高尚的艺术,吃些苦是值得的。

他渐渐平静了。他闭着眼,又看到童年的蟋蟀,看到田埂上的玩伴,看到织布的母亲……

死神逼进了,他却平静了。一个人渐渐离开人生的时候,一切都显得明白了,好比离开了一幅美丽的画的时候,从远处看来,互相冲突的色彩都化成了一片和谐。

“请让我再看一眼《千里江山图》吧。”他乞求。

于是,再一次翻开着11.88米的长卷,他看到了,他看到那青绿山水,看到“渔舟唱晚”,看到山峰绵延,看到江水滔滔,看到那壮阔山河,看到他的青春……

画卷上,江声浩荡,消逝在天边,仿佛亦是他自己。

……

1127年,北宋灭亡,载着一位天才少年的扼腕叹息。

 

 

    【永恒的18岁】

作品是个与母体相连的新生儿,连在血肉上的活东西,要它在世上存活,必须把它切下来。

王希孟死了,我们看到,2017年,故宫博物院的特展厅里,人头攒动,都欲一睹那奇画的真颜,那天才少年对北宋“丰亨豫大“的歌颂。

一切只因王希孟,一位天才少年,他的绝笔,他的青春挽歌。

 

 

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

注云: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经三年作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己死,年二十余……





作者姓名:何政鸿

学校:浙江省宁波中学

年级:高三

班级:6班

指导老师:乐双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