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锐角网-中学生天地旗下网站

此生不悔

作者:朱伯荣 发布时间:2012-01-07 16:07:33

在一个不足20平米的小书房里,阳光透进来,照耀了橙黄色地板上散落着的大件小件的玩具,整个房间里只有几本娃娃书码放得很整齐。一个一岁半的小女孩,手执蜡笔在一张8开白纸上涂涂画画。她似乎想要说什么,却忿忿于难以言状,于是在白纸上留下一堆杂乱的曲线。这时候,客厅里传来他*的喊声:“囡囡,吃午饭了——”望着纸上那些曲线,小女孩心满意足地起身,噔噔噔跑到饭厅去吃饭。——那是十五年前的事情:这个小女孩便是我。多年以后,当我再次找到当年的信手涂鸦时,发现她们竟是多么伟大的图腾——是文字的母亲。

远古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想来文字何其神圣。而我儿时起,就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在小书房里画下那堆曲线一年后,我开始学写自己的名字。那天,我看着妈妈拿着正三角形的白色划粉,在灰蓝的布料上一遍一遍教我写“石祎睿”三个字。那时候,我尚处在懵懵懂懂的认知阶段,要写下这样几个厚重敦实的字简直比登天还难,我始终分不清“石”之后的两坨线团究竟是何方神圣——好不容易学会了,“祎”字左边总多一点,“睿”字中间又少一横。我常向妈妈抱怨:这是什么怪名字,不如叫“石一”——他*的反驳亘古不变:囡囡啊,这可是你奶奶翻遍字典才找出的好名字哟!——名字再长也是要写的。从那时起,我便对“字典”这块大纸砖产生了莫名的敬畏,与之相伴的不可避免地还有强烈而焦灼的好奇。

别家孩子自小从唐诗背起,而我生平第一次背的却是宋诗《过零丁洋》。记得那时我四岁——背那首后来知道叫“七律”的诗,纯粹是因为无聊——住在爷爷奶奶家里,囤积的儿童图画故事书早已被我啃光,剩下的只有一本晦涩的古诗集。我第一次尝到了口干舌燥的滋味:因为看不懂古诗,便只好按照拼音一个字一个字强记。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背得几近崩溃,眼泪就在眶里翻滚,险些就放弃;然而出于天生的倔强,我仍一遍一遍大声背诵着,背诵着。终于背出来了,没有复杂的解气感,反而关心起读音来——我觉得这些字的发音很是好听:仿佛有奇特的规律在内里,又蕴涵了些隐隐的苍凉,——我当时认为的苍凉,就像是冷雨落地,发出叮咚叮咚的撞击。对于诗的意境,当时我还小,实在说不出,倒记得这首诗的插图——苍蓝灰暗的大海卷起巨浪,冲激着一艘孤船;一人立在船头,不顾大风翻滚,不顾桅杆许许作响,双眼望向前方。我当时被深深震慑住了,却不知为何。这大概那就是我对文学的初恋。

在幼儿园时,在别的孩子看着《七巧板》那会儿,我曾立下“当画家”的宏大志愿,舍弃一切娱乐时间,画着葫芦娃、圣斗士,想象中穿着夸张衣服的自己……又缠着让爸爸妈妈站定别动,给他们画像。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无论我怎么命令、怎么闹脾气、怎么放声大哭,也不能画出天上的烟花,不能画出镜子前闭着眼睛的自己,不能画出游来游去的鱼、摆动不止的闹钟指针和人们口中的“时间”——既抓不到瞬间,也录不下永恒。悲愤地,我扔下画笔开始看书和写字,开始,用我所会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字记录下我的生活。几天之后,一个坚定的想法在我脑中诞生了——我要写下去。我曾抬头对前来催我睡觉的妈妈说:“妈妈——你不是说,既然坚持了,就不能放弃吗?”要不是记忆深刻,我怎么也不会相信那句话出自一个五岁儿童之口——毕竟那时候没有人教过我什么“奋斗”;真是奇了。

八岁时我收到了一封“小情书”,写在薄薄的浅褐色美术作业本上。那天,把本子打开,看见上面是几个歪歪斜斜的但又溢满真诚的字,使我立即想起那个可爱的男生,漆黑明亮的眼睛扑闪扑闪,一脸纯真美好的笑容。其他事什么都没发生,那时的“喜欢”只是相互看见之后笑得特别开心,只是“欢喜”,只是孩子的情谊。我把那个本子留存至今,每一次随手翻开便是一次惊喜和怀念——若他当时只是在我耳边这么说了一句,只怕这话早就飘散在风中了吧——文字的世界竟这样神奇、美丽,储存之力量惊人,我要与它共舞,我决定了,我真的决定了呀——

我虽身为女孩,却对行走江湖快意恩仇有着极其偏执的热爱,而这样自由挥洒着笔墨,以文书武,岂不是进入那个世界的最好方式?于是,在十岁时,我开始写第一部武侠小说。我深深地记得当时无与伦比的狂热:将一个字一个字堆砌起来,便是一个世界;将一句话一句话组合起来,便是少年的容颜。同学之间相互传阅着,看几个同龄少年在深峡掀起滔天巨浪,在明月高悬的白雪地里逼退狼群,在晴天碧落中驾长龙穿破云层……当然也没有人知道,我为了确立一个场景翻了多少史料,作了多少构想,寻寻觅觅无果;几乎要放弃,信念仍在苦苦支撑,使我终于找到眉目。我苛求着,写着,不知不觉,把时光溶了进去,把少年的心熔了进去。自此,我坚定了几年前立下的誓愿,并以孩子的天真决定:挚爱文学,此生不悔。

进入初中后,我开始了漫长的住宿生活。最初几日,我听着室友们一个个在半夜啜泣,自己爱莫能助,也无可奈何,整日迷失在怅然若失的郁郁中:我不想离家,我心里说,——妈妈,这里的床真硬,硌得我睡不着,我睡不着——多日苦闷无果,我在万般无奈中开始看文学典籍。随着枕边的书一本接一本更新,我越来越平静,我意识到抱怨毫无用处,况且自己的痛苦在爱自己的人身上可是会翻倍的,还是淡定一些,淡定一些罢!果真是患难见真情,没有它,谁来教我排遣忧虑?谁陪我在慢慢长夜忍受思乡的煎熬?……我越来越依恋文学这位朋友,我当时想:我不会再错过它了,不悔了,我说过。

三年寒窗苦读,只为换来继续前行的资格——中考前的那段时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也只能上下而求索,在黑夜里,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那段时间,巨大的压力与对文学的渴求并驾齐驱,创作欲望喷薄而出,这小小的叛逆却成了我最大的慰藉——原来再漫长的路都有尽头,再深的黑夜之后都是白昼,再苦再苦的日子都有盼头。因为我曾说过,关于我的文学理想,我此生不悔,此生不悔——

看似顺理成章的优秀,其间辛苦几人知呵?我以梦为马,终于跨过颓败危险的断垣,冲过险象环生的丛林,驰骋到决定人生的这一站——高中。然而高中伊始我便发现:这里藏龙卧虎,多少人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又咄咄逼人,显得我似乎有些笨口拙舌——然而我决不能害怕,也绝不会害怕;我知道自己读的书也许不比他们多,知道自己可能没有他们那么聪明;然而我更知道我自己不可能放弃。我对文学的执着和热爱不会逊色于任何一人,尽管我也常常会为别人的学识渊博而折服,为别人的思维之敏捷而羡慕、而叹为观止,然而他人的优秀不会阻挡我的脚步,反催我以更积极、更坚强的姿态,以年轻的身体怀揣着他人看来或许有些可笑的梦想执著前行:我在宋词中梦见直射天狼的豪迈与红颜独守空房的愁怨,在现代诗行中看到海子的梦想与痛苦;我从《文化苦旅》中听到华夏角落传来的幽叹,又从《百年孤独》中望见拉丁美洲一个家族近百年来史诗般的沧桑变迁与缺失的爱情。夏练三伏我便在挥汗如雨时滴字如珠,冬练三九我便在彻骨寒风里以笔暖心。这种创作的欢悦,直教人生死相许。我也曾痛苦,在灵感枯竭之时歇斯底里地胡乱涂抹,在半夜里惊醒之时忽感自己与他人的距离而崩溃流泪,然而连我自己也不能阻止自己奔向理想,因为这是我的路:自己的路,哪怕是流着泪也要走完——我是个胆小的人,然而在这件事上,我却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勇敢和坚定,因为文学就是我的信仰,文学就是我一生的追求。

既已决定,便此生不悔。

那么,继续奔跑吧——像每一个拥有梦想的少年一样!

                                                                            (石祎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