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相兼,焕其大美
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话用于当下的时代再确切不过。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经常会遇到新潮的事物,小至个人穿衣风格,大到世界变为沟通快捷的“地球村“,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随之产生的新与旧的关系问题。
新,未必完美;旧,也未必糟。新潮与传统,取二者之精华,推陈出新,方能扬事物之灿之美。
2016年11月,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国人在自豪的同时可曾细思这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想预知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只需打开手机、动动手指的事情,然而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通过年复一年地观察和记录,才最终总结出蕴含着千年智慧的”二十四节气“。
当下的年轻人对二十四节气知之甚少,在面对新事物的浪潮冲击中,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显得岌岌可危。人们忙于追求新潮而忽视传统文化的现象逐渐增多。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相信这会使更多人增加对优秀文化遗产的关注,反思自身对于新旧的态度,去思考在新潮与传统之间,我们该如何权衡。
在新与旧的碰撞中,传统文化的处境令人堪忧。
上半年,一部文艺片《百鸟朝凤》在影院上映,片中的唢呐匠焦三爷一直坚守着对唢呐的传承与发扬。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再聘请唢呐匠,传统的唢呐班子在洋鼓洋号的冲击下溃不成军。这引发了公众对传统技艺的思考和对民间传统艺人的担忧。
新与旧若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如片中所呈的结局,这并非我们所愿意看到的,但却是我们正在面临的处境。时代和科技进步的同时,人们提笔忘字,手机成为比雾霾更严重的阻隔人们距离的事物。
庆幸的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诗词大会》让公众看到了一丝曙光。它们借助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将诗词和汉字的魅力推广至全国,以新传媒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是中华文化再度焕发新魅力。
新潮带来机遇,也给传统以挑战。全盘肯定新潮,最后只会因底蕴的散失而缺少根基,停滞不前;一味固守旧习,则会淹没于世界潮流。
只有新旧融合,去二者之糟粕而留精华,事物的光华与美感才自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