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锐角网-中学生天地旗下网站

品悟经典坚守心灵(姚赟)

作者:姚赟 发布时间:2016-11-30 15:30:23

品悟经典      坚守心灵

“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的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纪伯伦在《先知》里如是说。知识涵养人生,教育播种希望,而教育的载体——教材,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江泽民曾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芳林新叶催陈叶,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也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时时刻刻跟紧时代的步伐。但是教材翻新不能只注重表面功夫,与我们民族的文化发展脱节。只有站在发扬民族文化,服务时代需求的高度,教材的翻新才能焕发夺目的光采。

相信大家都知道近几年来默默兴起一股复兴国学的思潮,“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焐热了一个个冰封的文字,但是在课堂上我们却想与古文保持一定距离。中学语文教材改革中,一度传出削减文言文的“呼声”。这是多么让人痛心!那一篇篇在今时今日仍得以流传的经典,饱含着先贤的思索与忧愤,凝聚着时代的演进与变革,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骨与血啊!无论是凄风楚雨离愁别绪,还是纵情乡野醉卧山间,抑或是一蓑烟雨快然自得,这些都是真实的记录,心灵的旅程啊!当我们跟随课本品味一次次境遇变迁,就能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滋养。敢为天下先的韩愈在两千年前扛起了古文复兴的大旗,今日的我们还须谨记“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的教训。我们需要在教材中学习品悟更多更好的文言佳作,让教材继续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接续中华文脉的责任。

说到中学语文教材的翻新绝对绕不开的就是鲁迅作品的取舍。他的文字总是夹枪带棒,比如在《拿来主义》中他对崇洋媚外的风气明嘲暗讽;他的文字有时晦暗不明,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若不是有教师的讲解甚至很难弄清句意;他的文字总是让你不舒服,比如《药》中说“看客”们像被人捏住颈项向上提着的鸭子,直抵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于是“应着广大群众的呼声”,鲁迅文章被强行“下架”了不少,这无疑是“大快人心”的,但是鲁迅真的跟不上时代了吗?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许多学生不爱鲁迅,究其原因我想是青年学生生活较为安逸,与鲁迅那个战火纷飞、家国破碎的年代相距甚远,免不了产生距离感。但是我想更关键的原因是社会的浮躁之风吹散了人们自省的思绪,奢靡之风迷住了人们明丽的双眸。当我们面对社会上各种贪污腐败,看着“圈子”、“潜规则”深入人心的时候,我们羞愧了么?当我们看着奢侈淫靡之风大行其道,各种媒体争相为博取关注屡屡突破底线的时候,我们反思了么?当我们看到种种不合理的制度践踏公平,否认努力的时候,我们“惊诧”了么?批判了么?鲁迅思想就像一把把尖刀,能刺入一个个腐朽不化的灵魂,而那些振聋发聩的话语在今天难道过时了么?

鲁迅这个名字之所以值得铭记的名字正是因为在各种思潮风潮涌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时,他站了起来,为国为民向旧社会、旧思想开炮。因此从娃娃抓起,把鲁迅作品留在教材中,为的是培养一种忧患意识,这样的意识对我们这个多难兴邦的大国多么重要。

何为经典?刘禹锡在《浪淘沙》中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经典就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学习经典有何作用?作家陈丹燕在《童话》中写“一个人如果一生都阅读童话,那么,他会渐渐持有对童话的信仰,有更多的心灵生活,而不需要与现实苦苦搏斗”。经典总有种穿越时空的魔力,让不同地区、不同境遇下的人们苦中带甜,笑中带泪。我想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经典都不该被埋没,教材无论怎样翻新都不能丢弃它。

    越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越需要我们有心灵的坚守。当今“创新”成为压倒一切的绝对正确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握方法,谨慎处事,要有敢为“砥柱”的勇气,坚守那些滋养生命,培育灵魂的真正经典。

作者姓名:姚赟

学校:浙江省湖州市南浔中学

年级:高三

班级:1班

指导老师:朱明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