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 第5题】 《继承与创新》 孙昊翔
继承与创新
太阿之剑,犀角不足齿其锋;高山之松,霜线不能渝其操。 ——张九龄
从春秋战国的分裂到现代中国的统一,从夏商的禅让制到唐宋的科举制,从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到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中国文化延续了五千多年,使中国成为历史积淀最深的国家之一,其传统文化定然是丰富多彩的。作为现代人,我们不应该抛开传统一昧追求先进的东西。科技发展的产物固然优秀,但我们同时也要继承传统文化中优良的一面。
一些传统文化经过时间的积淀,其深厚的价值是任何现代文化都比不上的,但现在人们对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置之不理,比如说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已经很少看到了。但在日本秋田县,有个上小阿仁村,里面有一家报社叫“上小阿仁新闻”,其创办者加藤隆男坚持用活字印刷术来印刷报纸,已有50多年。古老的活字印刷术,曾经对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而现在活字印刷术已经被现代印刷技术所取代,但在日本却还有几个人能为它坚守,实在让人震撼,这份守护,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显得那样珍贵。但反过来想,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却需要其他国家来传承,实在有点讽刺。
当然,从另一角度来想,现代印刷技术如此发达,活字印刷术在现代社会确实显得不便。英国戏剧学家莎士比亚说过:“推陈出新是我无上的诀窍。”所以,只是单纯的继承,并不能为传统文化向现代社会索取自己的位子,于是,创新就显得格外重要。
十多年前的一本《俗世奇人》,冯骥才让大家记住了泥人张、刷子李这些极具传奇色彩的民间能人。如今《俗世奇人·贰》再度横空出世,用天津话以及白描入笔,具有极强的生活气息。内中《鼓一张》提到天津传统绝活——杨柳青的年画。而主人公白小宝一直用老祖宗传下的老版来鼓画——虽然是一种传统,但挣得的钱却只是够吃够用够穿,但他酒后不小心毁了老版——《莲年有余》中娃娃脑袋上一边发辫上的牡丹花被剜去了,却卖得出奇的好。因为大家都喜爱创新,喜欢别致的东西。所以,推陈出新才有发展,继承有了创新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美国广告大师李奥贝纳说过:“创意给人生命和乐趣。”创新固然能让传统文化得以继续发扬光大,但创新也是有条件的,它不能把传统文化的精髓给扭曲了。为什么传统得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内中的一些东西经过时间的积淀,所具有的厚重是当代任何东西不可比拟的,也是最不可缺少的。
比如说“名著”。名著之所以称为名著,定是它的一些环境描写或是人物描写非常的细致,引人入胜,或具有“大师”的风范,或具有时代的气息。但如今某些出版社“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制”,出了一种“名著缩印本”——只保留故事框架和基本情节——却也是一种“创新”,只不过是失败的创新。
就像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白说》中说的那样:“要知道一本名著之所以伟大,从来不是因为它的主题,虽然可能流传最广的只是它的主题——比如《简·爱》为什么会成为“女性的《圣经》”呢?因为它描写了男女平等,但是抱歉,写男女平等的书多了,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是经不起多一句追问的。对啊,有那么多写男女平等的书籍,为什么人们心目中只留下了《简·爱》?”。
所以我们阅读不只是了解内容,而是关注里面的各种细节。出版商都把里面最为精华的部分省略了,这难道也算创新?只不过是误人子弟,我们并不能从“名著浓缩版”中学到真正的东西罢了。
再回过头来看继承与创新。继承,泛指把前人的作用、文化、知识等接受过来,或是后人继续做前任遗留下来的事业;创新,意思是抛开就得,创造新的。乍看下两者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不然。继承下来的东西,与现在流行的因素相比,属于旧文化、旧思想,而创新的前提是要有这些旧的东西,可见,继承是创新的前提。虽然字典中创新还有一种“有创意的,新颖的”的解释,但创意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而现代生活也是从旧社会一步一步演变而来的,由此看来,不管从哪个角度,创新都要以继承为基础,并且在不脱离传统文化核心的前提下,继承要用创新来装点。
作者姓名:孙昊翔
学校:浙江省玉环中学
年级:高三
班级:5班
指导老师:占执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