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第三届新锐写手评选征文
作者:这是我
发布时间:2012-06-17 20:04:00
那是一个酷夏,门外有不尽的嘈杂,有这一地的忧思。
那个停电的下午,外公奇迹般的没有出去,只是陷在那灰色的褶皱的沙发中,望着铁门外的一方天空,然后看着那似马蜂的机械在那块土地上肆虐,听着那恼人的隆隆声。
我捧着本名著,那艰涩难懂的古文看得我只想把它砸了,但是外公在前面,我不敢,是不敢。那个经常暴躁如雷的男人,谁也不敢招惹。但是此时他眼中的无奈与一些复杂的我看不出的情绪让我更是只敢抱着书,装作空气。
突然他那长着小胡茬的嘴慢慢地蠕动,像往常一样的口齿不清,但是不知到底是此时他的气场过于强大还是我一直关注他,我听清楚了那句梦呓般的话:我的地......
我没有像往常那样的随意的“嗯”一句,只是觉得前所未有的苍凉笼罩了他,这个垂暮的农民。
一
他是一个很踏实,很勤奋的农民。一个人养了4个人,还供着妈妈和姑姑.上完了学。
那时候,他才是真正的家里的大领导。
在春天,他就像那春来的燕,自黎明至深夜都在耕种,每天都在外面。我去过那里一次,在很小的时候。外婆,给他送午饭,说是午饭充其量就是我们的点心,只是近乎光的面,上面再打一个蛋,摆上几根地里摘来的青菜。他总是说放那里先把,等一下再吃。然后,便是在那还算温和的阳光下面,用彼时还是算紧绷的手从身边的灰色的泥地中迅速地择出那显眼的绿苗,整齐地插成一个方块,然后又插出更大,更大的方块。往往,一顿饭要拖到一两个小时之后。那时,外婆过来总是要帮着干活,就连是商人从没有干过农活的爸爸都会过来和外公学着干。那时候,我很喜欢坐在那看似脏兮兮的却很凉快的田垄上看他们聊天,谈家事,谈农事,他们总是能在那里留下一串又一串温馨的笑声。
在夏天,外公总是赶在午饭前回家,带着一身的泥渍,还带来那朵似娇娥的荷花,惹来我们阵阵的欢呼。我们忘了桌上的菜,在外婆的笑骂下急急地去瓜分那朵朵莲花,那翠绿的荷叶,以及那能令人怀念的唇齿留香的小莲子。我们总是那么尊敬那个给我们带来各种好玩的大家长。
在秋天,我们一起晒谷子,欣喜地用那个好玩的风车在庭院上卷起那阵金黄色的稻皮狂风,那农民苦干精神的物质载体。
在冬天,外公和我们讲那些年的艰难,这些年的经历,看门外的阴风怒号,相聚相依。
1992年后的红色改革之风吹暖了温州这片土地。爸爸也办起了自己的家族企业,企业的吸收就剩下了目不识丁的外公外婆。这剩下他们坚守这片土地。
二
一切从外公的那次脑溢血开始,又有什么在我们的心底里终结。
终于,年过古稀的我的外公,身体不堪重负,倒在了他前半身从来没有进入过的白色天地,医院。
再后来,外公出院了。
外公出院后,没有像我们想的一样,并没有意识到他已经老了,那种农耕的生活不再属于他了。
他仍旧,穿着上半世界的灰色就加有黑色的的确良料子的裤子,系着那条卷起了无数毛球的红色腰带,穿着菜市场里买东西的小贩常穿的走起路来呲呲响的短跟塑料鞋子,走在我们的新建的价格不菲的小区里。
我们家所有的人都说,都说外公没有必要在这样干了,光靠房租,养老费,外公都比那些整天在外面跑生意的人赚多了。更何况,那些歪瓜裂枣,那些只有拇指粗细的蔬菜瓜果不说卖不出去,就连我们自家的都不吃。入不敷出,身体又不好,这是何必呢?
外面所有的人都劝:老头子,别干了。这么干,别人不知道还以为你家里的子女虐待你了,而且我们小区还住着许多外地人,别让外地人因为你看不起我们本地的人呐。
而我那时候只是单纯的觉得这个老人很让人丢脸,也很固执,固执地爱着那片天地,爱着那已经不属于他的生活。
外公,只将这些话语如蛛丝一般,轻轻掸去毫不在意。他还是在夏天背着个扁担,而扁担的两头挑着两个框,或是空着,或是有些成果,亦或是有些玩物,更是一筐的热爱,一筐的哀思。总之,是我们这些整天呆在电脑房,电视前的孩子所不屑的。有时候他还会拿着把制作粗糙的木柄锄头,背着绿色壳子装有农药的箱子,在夏日的午后烙下一串串大地之子的脚印。
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了外婆那不息的唠叨话题。终于有一天,那脾气本就不好的老人发火了。
他放下手中的瓷碗,一言不发地颤抖着出了厨房,站在我们的电视机前面,站在还在不断唠叨着外公丢脸一类话题的外婆的前面。他的脸憋得通红,往常的蚊蚋不在,那样愤怒激烈的咆哮,让我不禁颤了一下。他说:“你们这些人,天天说别人说我什么什么,我就是农民,农民就是农民,叫我装城里人,学他们天天去老人亭,我还真他妈做不到。我是农民,我天生就贱骨头,天生劳碌的命。如果不是那片田,哪有你们今天这样脚抖抖,脚毛都长长了!哼!我中午不回来吃了。”
说完他便背上箩筐,特意的挺直了早已被岁月压弯的脊梁,手持那把被磨损得很厉害的锄头出去了,消失在那一片烈日之下。
当时的我,只是一笑置之,该看电视,还是看电视。至今我才想起,那老人倔强的背后还掩藏着莫名的悲哀,那出门时颤抖的手以及那颤颤巍巍的身子。
年复年,日复日,外婆依旧抱怨,我们仍旧劝解,外公却是更坚定的自己对土地的爱,以至于我们经常要在下午三四点在某处田地的荒草间找到他,以至于每天不论阴晴都要去那片土地报道。
我想这片土地是在为自己嗟叹吧,如今只有一位老人坚守着它,一如那贫困的岁月。同时,他也定为老人而交出自己心中的怜悯了吧。
三
可是,日子终究是过去了.正如岁月的痕迹狠狠地压过,那么新的事物必然会就此涌现。在那一个夏天,政府的一纸文书下达寻常百姓家,征用土地,或用于建设,或用于道路沟通。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外公那块土地,那块他挚爱的土地被征用了,而且政府高价地回收。
当第一个人向外公提及这个类似天上掉馅饼的好消息时他愣住了,而后默默地转身,回家。
当所有的人都在感慨傻人傻福的时候,他只是默默地拿着那把锄头,慢慢地踱回家,任夕阳将他的背影拖长,拖长。
那时,家里所有的人都没有说起回收土地钱的事情,因为怕他咆哮,怕他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打击。
是啊,好不容易呢。他的地孕育出了我们一桌的绿色食品,好不容易外婆不再唠叨他的地,好不容易我们默认了他与他的地的存在价值。然而,一切貌似已经被画上了休止符。一纸文书,一笔款项,切断了的是什么?是那农民与土地的联系,还是两点历史的联系?
看着如今陷在沙发中的这个老农民,我不禁仔细地打量这个被我忽略的老人。他双眸并不小但却蒙上了一层浅浅的翳,肚子上露出的八根肋骨不禁让人想到了非洲难民,只是扁平的就像门前的那片刚被铲平的地皮的肚皮随着心率一动,一动。人也是被常年的阳刚眷顾的透着中国农民红中透着黑色所包围。而他的那双犹如树根的足没有深深扎入土中,大概是有了皮质凉鞋的阻隔,有了大理石的阻隔,末了还有那无尽的水泥灰的阻隔。
他的梦,他的远方是什么?
不正只是前方被粗暴的机械蹂躏着的那片土地。
中国依着自己独有的速度在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闻名的发展奇迹。先是分土地,而后是开发土地,再后来呢?
在开发完土地,地上满是疮痍时,我们得到了什么?不只是那一个虚名吗?
在发展的高速下,我们失去了对原有精神的追求,我们的精神与日益发展的经济脱轨。也创造了一些人的悲哀。
外公这些农民,对着挚爱的土地,望着被政府批下的土地,叹着中华的崛起,然后被不断前进的历史车轮碾碎。
坚持着农民精神,苦干精神的被世人嘲笑,被世人曲解。
而那些放弃了精神的,躺在安乐椅上没日没夜地观看电视剧的老人,又有多少属于自己人生创造的欢乐。
悯农,悯的并非生活的疾苦,悯的并非古代农民的特有捐税。
我所悯的只是那一点存在的农民精神,那一点常年在外公身上闪烁的不被外人发现的即将消失的那一丝的人性光辉,在那耀眼的阳光下,愈行愈远。
那个停电的下午,外公奇迹般的没有出去,只是陷在那灰色的褶皱的沙发中,望着铁门外的一方天空,然后看着那似马蜂的机械在那块土地上肆虐,听着那恼人的隆隆声。
我捧着本名著,那艰涩难懂的古文看得我只想把它砸了,但是外公在前面,我不敢,是不敢。那个经常暴躁如雷的男人,谁也不敢招惹。但是此时他眼中的无奈与一些复杂的我看不出的情绪让我更是只敢抱着书,装作空气。
突然他那长着小胡茬的嘴慢慢地蠕动,像往常一样的口齿不清,但是不知到底是此时他的气场过于强大还是我一直关注他,我听清楚了那句梦呓般的话:我的地......
我没有像往常那样的随意的“嗯”一句,只是觉得前所未有的苍凉笼罩了他,这个垂暮的农民。
一
他是一个很踏实,很勤奋的农民。一个人养了4个人,还供着妈妈和姑姑.上完了学。
那时候,他才是真正的家里的大领导。
在春天,他就像那春来的燕,自黎明至深夜都在耕种,每天都在外面。我去过那里一次,在很小的时候。外婆,给他送午饭,说是午饭充其量就是我们的点心,只是近乎光的面,上面再打一个蛋,摆上几根地里摘来的青菜。他总是说放那里先把,等一下再吃。然后,便是在那还算温和的阳光下面,用彼时还是算紧绷的手从身边的灰色的泥地中迅速地择出那显眼的绿苗,整齐地插成一个方块,然后又插出更大,更大的方块。往往,一顿饭要拖到一两个小时之后。那时,外婆过来总是要帮着干活,就连是商人从没有干过农活的爸爸都会过来和外公学着干。那时候,我很喜欢坐在那看似脏兮兮的却很凉快的田垄上看他们聊天,谈家事,谈农事,他们总是能在那里留下一串又一串温馨的笑声。
在夏天,外公总是赶在午饭前回家,带着一身的泥渍,还带来那朵似娇娥的荷花,惹来我们阵阵的欢呼。我们忘了桌上的菜,在外婆的笑骂下急急地去瓜分那朵朵莲花,那翠绿的荷叶,以及那能令人怀念的唇齿留香的小莲子。我们总是那么尊敬那个给我们带来各种好玩的大家长。
在秋天,我们一起晒谷子,欣喜地用那个好玩的风车在庭院上卷起那阵金黄色的稻皮狂风,那农民苦干精神的物质载体。
在冬天,外公和我们讲那些年的艰难,这些年的经历,看门外的阴风怒号,相聚相依。
1992年后的红色改革之风吹暖了温州这片土地。爸爸也办起了自己的家族企业,企业的吸收就剩下了目不识丁的外公外婆。这剩下他们坚守这片土地。
二
一切从外公的那次脑溢血开始,又有什么在我们的心底里终结。
终于,年过古稀的我的外公,身体不堪重负,倒在了他前半身从来没有进入过的白色天地,医院。
再后来,外公出院了。
外公出院后,没有像我们想的一样,并没有意识到他已经老了,那种农耕的生活不再属于他了。
他仍旧,穿着上半世界的灰色就加有黑色的的确良料子的裤子,系着那条卷起了无数毛球的红色腰带,穿着菜市场里买东西的小贩常穿的走起路来呲呲响的短跟塑料鞋子,走在我们的新建的价格不菲的小区里。
我们家所有的人都说,都说外公没有必要在这样干了,光靠房租,养老费,外公都比那些整天在外面跑生意的人赚多了。更何况,那些歪瓜裂枣,那些只有拇指粗细的蔬菜瓜果不说卖不出去,就连我们自家的都不吃。入不敷出,身体又不好,这是何必呢?
外面所有的人都劝:老头子,别干了。这么干,别人不知道还以为你家里的子女虐待你了,而且我们小区还住着许多外地人,别让外地人因为你看不起我们本地的人呐。
而我那时候只是单纯的觉得这个老人很让人丢脸,也很固执,固执地爱着那片天地,爱着那已经不属于他的生活。
外公,只将这些话语如蛛丝一般,轻轻掸去毫不在意。他还是在夏天背着个扁担,而扁担的两头挑着两个框,或是空着,或是有些成果,亦或是有些玩物,更是一筐的热爱,一筐的哀思。总之,是我们这些整天呆在电脑房,电视前的孩子所不屑的。有时候他还会拿着把制作粗糙的木柄锄头,背着绿色壳子装有农药的箱子,在夏日的午后烙下一串串大地之子的脚印。
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了外婆那不息的唠叨话题。终于有一天,那脾气本就不好的老人发火了。
他放下手中的瓷碗,一言不发地颤抖着出了厨房,站在我们的电视机前面,站在还在不断唠叨着外公丢脸一类话题的外婆的前面。他的脸憋得通红,往常的蚊蚋不在,那样愤怒激烈的咆哮,让我不禁颤了一下。他说:“你们这些人,天天说别人说我什么什么,我就是农民,农民就是农民,叫我装城里人,学他们天天去老人亭,我还真他妈做不到。我是农民,我天生就贱骨头,天生劳碌的命。如果不是那片田,哪有你们今天这样脚抖抖,脚毛都长长了!哼!我中午不回来吃了。”
说完他便背上箩筐,特意的挺直了早已被岁月压弯的脊梁,手持那把被磨损得很厉害的锄头出去了,消失在那一片烈日之下。
当时的我,只是一笑置之,该看电视,还是看电视。至今我才想起,那老人倔强的背后还掩藏着莫名的悲哀,那出门时颤抖的手以及那颤颤巍巍的身子。
年复年,日复日,外婆依旧抱怨,我们仍旧劝解,外公却是更坚定的自己对土地的爱,以至于我们经常要在下午三四点在某处田地的荒草间找到他,以至于每天不论阴晴都要去那片土地报道。
我想这片土地是在为自己嗟叹吧,如今只有一位老人坚守着它,一如那贫困的岁月。同时,他也定为老人而交出自己心中的怜悯了吧。
三
可是,日子终究是过去了.正如岁月的痕迹狠狠地压过,那么新的事物必然会就此涌现。在那一个夏天,政府的一纸文书下达寻常百姓家,征用土地,或用于建设,或用于道路沟通。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外公那块土地,那块他挚爱的土地被征用了,而且政府高价地回收。
当第一个人向外公提及这个类似天上掉馅饼的好消息时他愣住了,而后默默地转身,回家。
当所有的人都在感慨傻人傻福的时候,他只是默默地拿着那把锄头,慢慢地踱回家,任夕阳将他的背影拖长,拖长。
那时,家里所有的人都没有说起回收土地钱的事情,因为怕他咆哮,怕他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打击。
是啊,好不容易呢。他的地孕育出了我们一桌的绿色食品,好不容易外婆不再唠叨他的地,好不容易我们默认了他与他的地的存在价值。然而,一切貌似已经被画上了休止符。一纸文书,一笔款项,切断了的是什么?是那农民与土地的联系,还是两点历史的联系?
看着如今陷在沙发中的这个老农民,我不禁仔细地打量这个被我忽略的老人。他双眸并不小但却蒙上了一层浅浅的翳,肚子上露出的八根肋骨不禁让人想到了非洲难民,只是扁平的就像门前的那片刚被铲平的地皮的肚皮随着心率一动,一动。人也是被常年的阳刚眷顾的透着中国农民红中透着黑色所包围。而他的那双犹如树根的足没有深深扎入土中,大概是有了皮质凉鞋的阻隔,有了大理石的阻隔,末了还有那无尽的水泥灰的阻隔。
他的梦,他的远方是什么?
不正只是前方被粗暴的机械蹂躏着的那片土地。
中国依着自己独有的速度在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闻名的发展奇迹。先是分土地,而后是开发土地,再后来呢?
在开发完土地,地上满是疮痍时,我们得到了什么?不只是那一个虚名吗?
在发展的高速下,我们失去了对原有精神的追求,我们的精神与日益发展的经济脱轨。也创造了一些人的悲哀。
外公这些农民,对着挚爱的土地,望着被政府批下的土地,叹着中华的崛起,然后被不断前进的历史车轮碾碎。
坚持着农民精神,苦干精神的被世人嘲笑,被世人曲解。
而那些放弃了精神的,躺在安乐椅上没日没夜地观看电视剧的老人,又有多少属于自己人生创造的欢乐。
悯农,悯的并非生活的疾苦,悯的并非古代农民的特有捐税。
我所悯的只是那一点存在的农民精神,那一点常年在外公身上闪烁的不被外人发现的即将消失的那一丝的人性光辉,在那耀眼的阳光下,愈行愈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