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那场梦--第三届新锐写手评选征文
水中月,镜中花,千古绝断梦红楼。梦红楼,梦红楼,梦醒时分皆成空。
——题记
是谁,在数百年前执笔写下那一段风月情浓;是谁,在痴梦中苦苦挣扎却逃不开轮回宿命;又是谁,隔着泪笑着我竟如他一般泪水涟涟?
每个人总会有一种情结,看见一样事物,就像看见了一个世界。当我翻阅《红楼梦》,毫无征兆地闯入曹芹的世界时,我像以前一样拿出随记本,写一些琐碎的文字。我想尽量克制自己不要用太忧伤的笔调,但我知道,这很难。
我想,很多人都对林黛玉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或怜或爱。只是,固然她有着绝佳的才情,娇好的面容,却仍逃不开她的宿命,她在讽刺世态丑恶的同时却也撕破了别人的脸面;她不屑宝钗处世之圆滑却无法像宝钗那样深得人心;她为宝玉倾尽一生的眼泪却只换得焚稿断痴情的结局。她正因为她的与众不同,才会在尘世中跌跌撞撞,满身是伤。也是,真性情的人总是那么容易受到伤害,她会经历这些,也是必须和无可奈何的。
泪水永远是爱情神圣的祭品。黛玉的泪,祭奠了她自己,还有她的爱情。
宝钗用她处世的圆滑在染缸里打滚,赢得了人心,她对“仕途经济”的热爱更迎合了整个时代,她更是凭着这一切成为了宝玉的妻子。只是,一个女子正沉浸在新婚的喜悦时,随着盖头落下,宝玉发了狂。宝钗,他不爱你,哪怕做了你的新郎。那么,宝钗,是不是到那时你才懂得,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绝望并不是你得不到你想要的,而是,你明明得到了全部的好,却发现,这一切并不是为你。
真相终究辜负了想象,圆满这两个字,奢侈得可笑。
贾母的离去,贾府的败落,是不是可以说“树倒猢狲散”呢?病死的病死,守寡的守寡,离乡的离乡。贾府这棵饱受封建社会晦涩的阳光所滋养的大树,曾使得依附它生长的藤蔓也得以枝繁叶茂,却也抑制了无数小草的生长。它衰败得让人措手不及,一如它当初繁盛时夺目的光芒。
新陈代谢始终是永恒不变的残忍法则,没有人对它质疑。因为,即便是质疑,也无能为力。
如果不新陈代谢,那么就会死;而新陈代谢的最终结果,还是死。
新也罢。旧也罢。
无所不能的人,也不过是拼命在玩自然摆出的只有一个答案的多选题。而有些东西,没人输的起。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所有的故事都是疼痛的幻觉,每个幻觉背后都是真实的伤口。命运有一双翻云覆雨的大手,轻轻拨弄,人间就会上演无数的悲欢离合。而曹雪芹究竟是经历了多少才得以写出这样一场梦。他的人生定是如泄气的气球,在本该远远升高的时间瘫软沉死。那突然的一切,又该是造物主造的哪一出,又究竟是谁杜撰下这欲哭无泪已尽的苍白片段。
萧瑟的秋风吹落了曹雪芹生命中的最后一片枫叶,这是否也预示着他华丽绚烂的开始败给了时间的侵蚀。最后的最后,仓皇的结尾像是快用完的胶卷,不留痕迹地结束了一切。
究竟,百转千回皆为谁。
我一直不喜欢如果这个词。因为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又何必再去想象试图改变什么,只不过徒添悲伤罢了。只是,在看了《红楼梦》后,我常常会幻想如果。
如果黛玉多等宝玉一刻钟不要总是郁郁寡欢,对自己和宝玉的感情多一份信任。
如果宝玉不要总是和其他的女子在一起嬉闹,肯顺应这个社会并多做一些改变。
如果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不是那般的昏庸无能,不是只知道去贪图享乐闭关锁国。
如果。如果。
如果有如果,自没有金玉良缘阻那木石前盟。
如果有如果,自不会皈依佛门斩断尘世之缘。
如果有如果,仍是天下人民跪呼万岁的时刻。
如果,只是如果。如果之所以称之为如果,是因为它永远不会成真。毕竟,正是因为这些如果的不存在,才有了“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才有了一对对义无反顾交换戒指的男女,才有了现在这样国富民强的中国。谁又能说这些如果的不存在不是一件好事呢?
其实我们做过的事,遇到的人,所有的喜怒悲欢,都会浓缩成一个很感伤的词——过去。得失也好,成败也罢,无论快乐还是痛苦,都过去了,你只能回忆,而无法回去,可有些时候,我们总跟过去过不去,沉迷在回忆中,颓废在往事里。生活应该向前看,我们应该把自己从过去中解放出来,你脚下才会有通往前方的路。
黛玉也好,宝钗也罢,雪芹亦然,请记得,在生的无处可逃和死的迟早来临之间,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每个曾经为活下去而努力过的生命,都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