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第三届新锐写手评选征文
故事的开始,渔人并不是渔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山里的孩子。他所在的村子,深深掩埋于大山深处,与世隔绝。人们不知道祖辈们是从何时生活在这里的,这里就宛如一个世外桃源。
不知从何而来的潺潺水声,在春风里荡了几圈,飘进湖里。和着风的曲谱,“啪,啪”,击碎的水波溅出水花,噼里啪啦地飞溅在岩石上。妇女们撩起袖子,卷起裤腿,在春日里吆喝,只有衣锤爽朗的声响。孩子在岩石间上下蹿着,不时抡起块小石子,看一块块石头击碎玉做的湖面,试探性地“啪”一响。手黑乎乎的,连脸颊也是黑乎乎的。老人轻摇捆扎好的蒲扇,端把小竹椅,懒懒地靠在茅草房边,眯缝着年迈的眼眸,看着太阳一点点挪过云层,洒下些喜人的光晕,时而用拐杖点着铺满瓦砾黄土的地,看着田里的庄稼人呵呵地揩去汗,秋的稻香似波浪一点点卷,卷入眼帘。偶尔,几个孩子大嚷着跑过,脚步掀起一阵淡淡的土香……
日子平平静静地过着。或许说,并不平静。那个孩子总是望着远处的山出神,那连绵起伏的群山,烟雾缭绕,朦朦胧胧,虚无缥缈般。孩子问娘:“娘,山的那边是什么呢?”娘放下手中的活计,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傻孩子,山的那还是山呀。”孩子不信,这世上怎么会只有山呢。
其实,在孩子之前,已经有许多人问过这样的问题了。自然,他们的好奇心不允许他们相信这样的回答。所以,他们一个接着一个离开家门,去寻找山的那边。这其中,就有孩子的爹。他们中有的人死在了途中,这是大山对自己孩子的挽留;他们中有的人走出了大山,遇见了繁华的城市,他们迷恋于纸醉金迷的生活,早就忘了这个贫瘠的小山村。而在村里人看来,山的那边是个被诅咒的地方,一但踏入,便杳无音信。所以,他们绝口不提山的那边。因为他们无知,因为他们害怕。走向山的那边,如飞蛾扑火般,惨烈。
但孩子的好奇心是强烈的。每天清晨,他就在村口遥望着山的那边。那缥缈虚幻的白雾如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他的目光。他,无法遏制地沉陷了。的确,飞蛾是一种愚蠢的动物,但同时,他也是一种执着的动物。
孩子,不,现在他是少年了,他终于踏上了前进的道路。头也不回地,离开。他不知,他的娘在漆黑的夜里目送他离开,目光里是满满的牵挂。可他却像断了线的风筝,越飘越远。
少年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路上也见到了不少先人的白骨,这又是大山对他的挽留。但正是向往山的那边的信念支撑着他走出了大山。大山给了他坚韧的信念,他却用它来走出大山。
山的那边是座繁华的城市,少年用几近贪婪的眼神打量着这座陌生的城市。很快,他就为自己这身粗布衣裳感到自卑。那座小山村在他心中淡了许多,那是多么贫瘠的地方啊,他想。如他的先人一样。
他留了下来,做了一个渔人。或许是因为大山陪伴了他太长时间,所以,他想用水来冲淡他对大山的记忆。那座小山村,那间茅草屋,那盏昏暗的油麻灯,母亲在灯下为他缝补衣服的情景都离渔人越来越远。他不再是大山的孩子,而是一个渔人。
这是很普通的一天,渔人撑着那叶扁舟去捕鱼,却在不知不觉中误入了一片陌生的水域,很美。清澈的流水上,弹跳着点点银光,两岸是密密匝匝的桃树。此时,正是晚春时期,枝桠上缀满了妖艳的桃花,落英也是艳艳地往下飘,在空中用最后的生命舞蹈。地上铺满了桃花仍然娇艳的尸体。桃之夭夭,美不胜收。
渔人惊呆了,他木木地望着这桃花的舞蹈。船只顺着水流向前方飘去,桃花越来越繁茂,似乎无穷无尽。终于,船只在溪水的尽头停了下来,原地打着转儿。渔人眼前是一座黛青色的山,微风吹拂间,浓密的蒿草中若隐若现地露出一个小洞口,隐约有几丝光亮从洞口透出。鬼使神差般,渔人丢下船,从洞口钻了进去。大山的孩子,对大山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
洞很暗,也很窄,渔人摸索着向前走去。大约走了几十步,洞慢慢变得宽敞,那丝光芒也越来越明亮。渔人钻出洞,耀眼的阳光刺得他睁不开眼睛。
等到他睁开眼睛,却是一脸的震惊。
这是一片辽阔的土地。肥沃的土地上,男子正赶着牛犁地;一旁的水田里,有人戴着斗笠,挽起袖腿在插秧。交错纵横的田间小路上有妇女挽着篮子去给丈夫送食物,也有懂事的小孩拎着水壶跟着母亲去给父亲送水。远处的农舍整齐地排列着,低矮的瓦房,同样低矮的栅栏里围养着几只鸡,不时发出“咯咯哒”的叫声。在门口徘徊着几条狗,警觉地守护着主人的财产。门前的翠竹轻掩,老人们坐在树下看着孩子们嬉戏,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
渔人愣住了,这里多么像他的家乡,多么像那个小山村啊。鬼使神差般的,渔人向农舍走去。或许,这里触动了他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他想起了他的母亲,他的家,他的山的这边。一个正犁地的村人抬起头来,看着渔人,一脸的震惊。他丢下东西,迎上渔人。村人略微迟疑地开口了:“你是,从哪里来的?”渔人直愣愣地答道:“我是从外边来的。”“什么?”村人惊讶地倒吸了一口气,连忙邀请渔人去自家做客。村人家中,摆上了过年才有的佳肴,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陪客的都是一些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也不乏一些中年男子。那位年龄最大的长者捋了捋自己的胡须,眯缝着眼向渔人介绍道:“我们住这儿已经很久了,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领队一起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与外面的世界完全隔开了。外边,还是战乱纷飞的秦朝吗?”渔人惊讶地摇了摇头:“现在已经是晋朝了。”“哦,这么说,秦朝已经灭亡了,那么,秦朝之后就是晋朝了吗?”渔人耐心地解释着:“秦朝之后是汉朝,再是三国,这之后才是晋朝……”渔人将自己平时听说书,听演义了解到的故事告诉了这些村人。长者微微叹息着摇头:“外面的世界啊,总是这样丑陋,这样罪恶啊……”
渔人在村中住了下来,村人们都用盛宴招待他,恍惚间,他仿佛回到了山的这边,回到了那个淳朴的小山村。
某天,渔人与一位老婆婆同在树荫下乘凉,她长得很像他的母亲。老人悠然地坐在树下,含笑地看着自己的孙子,孙女在嬉戏。渔人不禁心头一酸,自己的母亲的期望的不也正是这样一种天伦之乐吗,可自己却将她抛下,让她在那间茅草屋中独守油灯。
老人见了倪端,问:“年轻人,你是想家了吗?”渔人点点头,“我的家乡也像这里美好,可我向往城市的繁荣,将我的老母亲丢在家中,只身一人来到城市。”老人摇了摇手中的蒲扇,笑了笑:“每个人青年时总想着到外面去,总不记得家里的好处,等到他们在外面时,才想起家的好处。就像我们小时候,也总想知道山的那边是什么,但我们的家是多么好啊,干嘛要去其他地方啊,干吗要去你说的那个罪恶的的世界?我们爱自己的家乡。土地赐给了我们丰富的宝藏,我们自力更生,吃的是自己种的食物,穿的是自己纺的衣裳。既然在家里不愁吃,不愁穿,干吗还要抛下自己的家乡。古人们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啊。哪也比不上自己的家好!”
渔人站起身来,恭敬地说:“老人家,您说得对,我这就回家去!”他匆忙地向村人们告别,便沿原路返回,找到了自己的船,向家乡的方向划去。
船行似箭,归心甚箭。
渔人略带忐忑地踏上了回家的小路,他的心情是激动的,母亲的笑一直挂在他的脑海里。他不知道母亲会怎样责备他,无论母亲说什么都好,他回来了。
当他走到村前时,他惊呆了。这还是他的家,他的村,他的乡吗?眼前是一片平坦的大路,两旁是整齐的民居,中间夹杂着酒肆飘扬的酒旗,客栈门口垂下的红灯笼,来来往往的都是装饰豪华的马车和高头大马。这里,就像城市一样繁华,或许,应该说,这里又是一座新兴的城市,繁华而又令人堕落。
渔人略带迷茫地向自己家的方向走去,他家的那座茅草房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砖房,就像城市中的居民一样。不,这里是一座城市。木门推开了,走出来的是一位中年妇女,是他的娘,却又不是。他的娘是勤劳的,是朴实的。
她看到渔人,热泪盈眶:“孩子,你总算回来了。”渔人在家住了一夜,吃着娘为他做的饭,饭菜是精致的,比他在城市吃得都要好。但不知为何,他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只觉得一片冰冷。想想从前,吃的虽然是粗茶淡饭,却有一种朴素的快乐。
他希望回到从前,可再也回不去了。很多东西只有在你失去时才知道它的美好。
渔人开始想念桃花源,最终,他又悄悄地离开了家,他要回到桃花源去。
可这回,他却怎么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近乎发疯地寻找,可这里只有一片片桃林。终于,渔人放声大哭。多少年来,他都没有像这般一样哭。也许是因为他找不到桃花源,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漫天行云下,那群群流动的嫣红幽幽随风散去,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情。迷醉了眼,遗失了神,这一场桃花,来时盛大,归时亦惊世不俗。清香随处落下,钻入袖中,像一缕缕难磨灭的回忆。只愿置身此处,不吟词曲,不聆妙音,痴在这片片桃花的舞蹈中,归去,归去,把红尘人间游戏就此随手撒下。
故事的最后,有人发现了渔人的尸体。他躺在一艘船上,随波逐流,身上覆盖着桃花艳艳的尸体,两旁的桃花正簌簌地往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