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第三届新锐写手评选征文
人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就会对周遭的环境产生一种莫名的厌恶感。就像此时此刻窗外的雨密密匝匝的和屋檐亲密地打着KISS无端的使人感到聒噪。来兮此刻的烦恼不过源于对昨日的恐惧,对明天的不自信——明天拿成绩。我和来兮一直认为这个日子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像结婚那天那样:新娘子似紧张似期待地等着天地最后一抹光亮被吞干净了……可是自从来到了高中来兮就觉得这一天仿佛是被即将被以极刑一般——没有希望,没有失望,然后随机附赠无边无际无着落的漫漫绝望。
来兮刚刚来的短信,她说:
陌上,为什么我现在总是在及格与不及格之间徘徊,为什么我从一个优等生倏忽一下就变成了差等生,为什么……
我百感交集,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回复,是啊!为什么!别人说:“小姐,有一个词叫山外有山懂不!”我想和那人争辩却发现嘴巴翕张,喉咙却发不出一丝一厘的声响,说什么呢?来兮和自己还不是看着周围的同学一个个手捧四六级词汇书也急急跑去书店?
我想不通为什么会去花那么多篇幅去挑战一个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根本无法撼动的制度,我也想不通为什么明明自己在行动上已经妥协却仍不愿突破自己的最低防线,谁能告诉我?
其实我和来兮都慢慢的发现我们所咒骂的这个体制的弊端在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我们与我们的家长。如果各位仔细去想想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小学的孩子学着初中的课本,初中的同学背着高中的定律,高中的娃看着大学的课件。
这是为什么呢?
每当考不好的时候,你周边的人就会开始让你写总结,让你反思——变相的让你承认考试烂了就是过错。倘若你在这时吼一句:我也努力了!马上别人一句话就把你堵死了:人家比你更努力。这种“谁比谁更如何如何”的思想体系让人总想着使自己更好一些,走的更前一些,迫不得已,我们必须不停地给自己加压、加料。可是就在这种观念之中我们的起跑线不自觉的就被往前边儿挪了挪。尔后我们必须在这个基础上更加超前学习,估计再过个几年小学生就应该提前学习log之类的东西。
生活的不如意十之八九是因为有些东西我们明明知道它是错的,却依旧要把它当成对的来执行,刚刚和一哥们儿聊天,他说:
“陌上,你以后肯定是个慈母。”
“不会,我肯定会很凶,如果我看到自己的小孩一定要用自己的脑袋从生活中撞开一条没有价值的路,我一定会怒吼着把他(她)拎回来。”
“可是,万一他选的路才是正确的,只是世人还没发现怎么办?”
“其实所谓的正道儿也不一定正,说白了人的吃喝拉撒睡总要排前不是么?”
“你不是不喜欢自己这样老成?”
“是,可是我造了个大大的笼子早就严严实实的把自己关在里头了!”
聊着聊着,手机响了,来兮来了短信:想通了,陌上。
我给她发了个笑脸,可是我还没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