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文化何苦?--第三届新锐写手评选征文
评《文化苦旅》
我早就听说过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的这部经典之作《文化苦旅》。中考后的这个暑假给了我契机,让我能够在博大精深的汉文化中徜徉。
初次看《文化苦旅》,我仿佛用一位老者的手去抚摸一墙沧桑与斑驳。这部集子记述了余秋雨先生走遍大江南北,广交贩夫走卒、名人雅士,叙写了他看尽花开花落后的感慨万千。
在我看来,世间的景物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人文景观,一种是自然景观。而我一直在思索的是这二者到底有何关联。
直到《文化苦旅》缓缓步来,我才恍然感到自己是如此愚钝:
莫高窟的壁画绚烂多彩也总要有三危山相伴才衬得气势磅礴。
走过道士塔,痛惜于王道士的愚昧时,亦总希望看到被暮色吞噬的沙漠。因为唯有这样心中的无限悲凉才能适时的涌出。
这儿是景衬了文。
三峡的轰轰烈烈不也一样要有诸如《早发白帝城》这样千古流传的诗文来凸显浪漫与豪迈?
如果不是《白帝托孤》的戏曲,世人又怎会知道在这山间还有一曲悲忿和苍凉的哀歌?
走过苏州的时候,余秋雨先生不也是寄希望于推开小镇的木门便可以面对一位看尽世间百态的人,并与之手谈、交流?
在这儿倒是文应了景。
这些都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向我证明所有的自然一定要有相得益彰的文化才能尽显卓越风姿,所有的文化亦一定要有与之对应的自然风景才能使其有所价值。这二者何时可分?又何必分?
写至此,我突然想到了
所以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孤立的去赏一处景,看一篇文。
这儿是一处,我
剩下的,我不得不说一说这老先生的良苦用心。
“中国,还留下几个诗人?” ——摘自《文化苦旅》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的发现其实有时候没有修饰的文字、直白的文字才更能像标枪、匕首,稳、准、狠地插入人们的心脏里去。
这一个疑问,我揣测也许是文化界的人物们一个共同的疑问。
是啊,我们这个世界实在是变得太快了!人们根本就来不及追上这个以光年来计算发展速度的时代,哪儿还有闲情逸致去烧尽一炉沉香屑,在一卷书法中去感知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朝九晚五的人眼中,这不过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望。他们欣赏,但是他们不会去做。
对自然美的朝觐,这倒是有。人们报个旅行社,足迹踏遍名川大山,小桥流水。拍照是他们到过某地的唯一见证,一本本相册的诞生之后就是万事大吉。可是回来了呢?只不过水过无痕,雁过无声,仅此罢了。
我如今终于理解了余秋雨先生为什么说是文化,苦旅。这种淡淡的苦味在后半本书中犹如茶叶在滚水中慢慢舒展开来,升腾开来,愈品愈烈。
我突然想到余光中先生在《寻李白》中的一句:“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我不得不感叹一句,何时,现在的人能达到“金口一开就整个书廊”的境界。当然这其中有夸张的成分,也不适应现在的情势。
只是,我衷心的希望,有朝一日我们可以让文化之旅不再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