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试着长大--第三届新锐写手评选征文
小F更新了日志:
“高中。莫名讨厌,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大家都在奔赴前程的路上老了,经不起涟漪,圆滑的划不破秋风。
友情的组成不再单纯,可能是前途、物质之类的等等。
我更愿意一个人行走。
讨厌被怀疑,哭笑不得。我是清者自清,你是庸人自扰。”
措辞未免言之过甚,但确实是让我颇有感触。世界还是这世界,岁月也还是这岁月,只是——我们都在试着长大。
·那些被风吞噬的日子
离别的气息在一张张传递开来的同学录中日益浓烈,一同走过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在那个夏天说再见。我们分道扬镳,等待颜色不同的未来在眼前展开。
路过初中总是感慨万千。记得在老师眼皮底下传着纸条,记得数着时间下课奔向食堂,记得体育课的“魔鬼训练”总能让我们落下不能说话不能笑的后遗症,记得在后山上的某棵树下刻下彼此的名字……时光毫不留情地白驹过隙,留下一堆旧物和由此衍生的怀旧情绪。触碰旧物就好比重温一段过去时,温暖的色泽落满神经末梢,让人凭空多出冷暖自知顾影自怜的触须。不断回首不断怀旧,我是这样的人。那么亲爱的你们,过的好吗?是否像我一样留恋过去呢?
一直不曾收到你们的消息,因而听到初三时的同桌说要来看我时,禁不住欢呼雀跃。让我确定还有人记得我,不是都像匆匆过客,这样我才会安心。虽然终究无法改变眼前的事实。
每每想到这一点都会有些失落。世界很大,我们很小。将有无数个分水岭,让我们的生命轨迹就此分离,让彼此由熟悉到陌生。但是也许就在前方,又会有无数条岔路,又会有新的朋友走进我们的生活,彼此由陌生到熟悉。
矫情的人说,年华是一场盛大的流离失所。
而我愿意相信,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人心与世俗
我不算一个爱落泪的人。
但是现实是,上高中后变得格外敏感与多疑,有时候甚至会连续哭好多天。
他们说长大就是学会忍耐,学会沉默,学会向喜欢与不喜欢的人微笑。这无疑是与我的个性相悖的。我是一个很直的人,说话不经大脑思考,因此言语间伤到很多人。可是就是不习惯啊,看到不对的人或事就要指出啊,藏着掖着背后议论算什么呢?
那一次再次和朋友起了争执,终于开始疑惑,开始不坚定。失败感油然而生,翻来覆去地假设与证明。最后鼓起勇气试着道歉,出乎意料,原来那个朋友早就原谅。
“哎呦这点小事算什么?跟你一起这么久我还不了解你么?从小学开始就是这样傻呼呼的,不懂一点人情世故,始终是十岁以下的小孩子心理。其实我很羡慕呢!大多数人都被打磨的很圆滑,包括我自己,而你依旧那么真实。不许变也不用变,坚持现在的,随着本心走。我喜欢你有意无意地重视一切微小细节一切远近关系,即使被误解即使有委屈仍然坚守自我,我喜欢的就是这样的你,所以尽管自私,但拜托你不要改变。”
天知道我那时候就又那么单纯地哭了出来。
感谢你们一直在。
我还是我。即使尖锐的角会刺伤别人更刺痛自己,也不愿成为时间的俘虏。
·两个人一起走
似乎捕风捉影是我们这个年纪普遍的特质。
起初我以为,只要彼此不在意,流言自会消散。可是初中时也是这样的状况,结果那个原本很要好的男生朋友,就这么疏远,最后无话可说。于是我开始还怕流言,不是因为流言本身,而是因为流言导致的两个人的距离不再靠近。
和C的友谊很纯洁,说起来也算有缘。军训时一起领唱军歌,班会课共同主持班会,加上不时请教题目,那些话就渐渐蔓延。好在我们都心知肚明,不会在意这些,其实找到一个要好的异性朋友真的不容易。
至于感情,现在的我们真的还太年轻,没有能力和精力去承担。有时看到食堂里一起吃饭的男女,或后山一起散步的人,会在心里暗暗发笑。不过就是冠上了名号,实际上的交集很浅,喜欢的感觉也很淡。就好比稚嫩的小男孩和小女孩,手牵手玩过家家。的确,我们还是孩子,仅此而已。
那么对我们来说,要把爱当成一种责任,把学习当成一种挑战,两个人的力量总是胜过一个人。一个人面对苦难,会灰心,会无助;两个人面对困难,会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不必逾越,只要一起走过学习的关卡,成功了一起分享。
有些不舍在苍老的路途中渐行渐远。
成长就是如此,在不断的失去中适应,在每一次跌跌撞撞后领悟全新的东西,催促着自己向前,向前。童心未泯与怨天尤人不是一件事,你可以感慨时光无情年华匆匆,但你要保证以后不会因自己把大好的韶光消磨在沉湎于过去中无法自拔,却忘了新的地图要靠自己去摸索而哀叹和遗憾。
所以,我们都要试着长大。
席慕容有一首《成熟》:
不再写流水帐似的日记了/换成了密密的/模糊的字迹/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有着谁都不知道的语句。
嗯,说的真好。
会有那么一天,我会停下脚步,回过头看一路走来的自己。想起青葱岁月中那个偏执、明媚,为梦想只顾风雨兼程,不顾世俗眼光的女孩,会心一笑。
而那个路口,叫“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