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为名--第三届新锐写手评选征文
以食为名
我随同桌一同抬头,胃部忽然发出咕噜一声牢骚。只见漂亮的外教晃着敦实如桶的身子,伏在讲台上用手指一点鼠标,大屏幕上立即出现主题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片。画面里的猿猴探头远眺,角马飞渡险滩,画面磅礴不失温馨,可谓荡气回肠。只惜腹内虚空,我实在难以静心欣赏,直到大群白鸟掠过屏幕,方才一个激灵。只见群鸟身旁的背景浅蓝明净好似青瓷,鸟儿体型匀称如同饭粒,在灿烂阳光的映射下仿佛一盆粒粒分明的蛋炒饭。
这想法实在煞风景。对于这群美丽而无辜的生物,我决无伤害之意,只不过饥饿和想象力一同爆发,于是造成了这样尴尬的认知。这类情况于我再正常不过,譬如我常将满月看作一只煨焦的大饼,将初生红日认成一个劈成两半的红心鸭蛋。除却爱想象这一客观原因,还有一点大概是我喜欢吃。由于体质原因,大多数时间我不很担心体重超标,趁此空闲机会倒也常常思考起“吃的意义”来,也算是平淡生活中的小小乐趣吧!
俗话说:“食,色,性也。”我们将“食”置于前面,可见它于人的重要性。吃是为了活着,而生命毕竟高于一切。吃是人类最为纯真的渴求和欲望,如此一来便觉有种宿命性的循环意味——谁也不能逃脱。那一位“不吃嗟来之食”的无名氏显然不曾意识到这一点,硬生生为着自己所谓的尊严而悲惨丧命。虽说此君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如刚毅不屈、有骨气等等令人钦佩的美名,他的家人当时若还健在更可能因他的存在而青史留名,以他而光宗耀祖;可是这一切与他又有何干呢?他拥有的,不过一条命而已。以我看来,
既然吃不可避免,那么就要竭尽所能去爱上它。极富智慧的中华民族深谙其理,更是创造性地从中展开无数花样,像是给史前巨蛋穿上各种美丽的衣裳,意义不大却能使人体会生之乐趣,一种创造之美。我们以饭为例,如开头提到的蛋炒饭,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剩饭与金黄蛋液奇迹般地融合,经鲜妍明亮的大火一过,撒上深绿油亮的碎葱,哗啦啦倾在盘中,一件神奇的艺术品就此诞生:饭粒晶亮极尽诱惑,覆在上面的蛋像是要化下来,却并不松散,配着葱花,有如《一千零一夜》中辛巴达所至的黄金翡翠海岛,又似一片无垠沙漠里星星点点的绿洲。嗅着它的香气,在口舌生津的同时仿佛坠入童年。饭一进口,满嘴的香与热,滋味鲜腴润滑,妙不可言,美得双耳都要冒烟——饭与蛋的柔软各有特点,相互结合便是无双的情侣。又如学校食堂的番茄牛柳盖浇饭,酸甜多汁的大块番茄和嫩滑肥美的牛肉辅以佐料,制成浓稠的浇汁,浇在洁白清香的饭上,相得益彰,使人难以不狼吞虎咽,吃罢咂嘴舔唇,意犹未尽。这些作品是创意的结晶,是冰冷现实中热情昂扬的产物,构成了本民族的一大文化传统,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民族的思想,今天的我们才会有这等各族共生,亲密无间的画面。
相比于中国食物的融合性,西方食物则显得单薄生硬许多,牛排套餐和蔬菜沙拉之类,貌似把食材组合在了一起,其味却各行其道,如同一场陌生排队,人们互相敬酒、满面笑容,心中却是抗拒,冷硬如铁。毕竟西方世界新生不久,还是轻飘飘的,不如东方这般持久、厚重。
究其内核可以发现:东方食物有广大的真诚和耐心,而西方食物则更趋于急功近利。这与民族的精神面貌又是何等酷肖,尽管世界发展趋势更近于后者,然而事实将证明长者更为智慧,毕竟急躁者要付出代价。唯有经历千年沧桑,才能在面对一切时都显示出令人讶异的执着隐忍和朴素淡定,如同沙漠玫瑰般顽强,才能孕育出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宠辱不惊的、最古老、最艰苦,也最绚烂的种族。
由此看来,吃是不分时间、地点和人物的世界性的行为,只不过有些人擅改了规则,如同幼童玩过家家,秩序井然而不可实现。绅士淑女们总爱在晚上举办宴会招待宾客,相与嬉闹直至破晓。他们之所以在晚上大肆进食,不过是害怕漫漫长夜中难以忍受的孤独。此时吃于他们而言,与其说是一种庆祝,不如说是心灵的慰藉和苍白灵魂的寄托,实在失去了它应有的乐趣。在这一点上,孩子反倒比成年人显出了更多的智慧,他们把吃当做享受,并把吃时产生的创意感一点一点延续下去:他们在早餐时间与盘中荷包蛋打闹,上课时暗地里嗑藏在袖中的瓜子,睡前仍对于糖果有着执著的念想。无论何时,他们对食物的喜爱都是不变的,因为食物给他们带来了无数微小而刺激的欢愉。没有人能阻止客观规律,哪怕磐石压迫幼芽,强悍的自然力量也会使它突破柔软的障碍,将千钧巨石生生顶开,有如水沫在狂风骤雨下汇成巨浪毁灭帆船。如今人们这样肆无忌惮地破坏着,大概也会与此一样遭到报应。
人们总觉得吃饭也讲究情调格局,而去那些所谓高档饭店消费,哪怕食物并不好。想必人们追求奢华的食物,也是想掩饰“人人都吃同样的东西”这一不容改变的事实——然而,想用更多的金钱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反而会暴露出自己的低俗不堪。可气的是,商人们正抓准了此点,将食物价格哄抬到高不可攀的程度,如同公然传播异教;可叹的是,许多人竟也以次为奋斗目标,一步步走向扭曲和毁灭。这是注定了的,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根本就不是生活的本质,而是浮夸。
事实上,除却外在干扰因素,只要食物味道好,无论在哪都能闻名,正应了一句“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它需要时间,而时间正是我们这个年代最缺少的事物。再加上不当竞争和人心所向,这样做的人如今愈发稀少,它们的结局也大都如高尔斯华绥《品质》中,格斯拉兄弟的鞋店。然而也并非没有:前些日子和爸爸妈妈去戴梦得超市,途径已搬迁的第一医院旧址,旁边的小吃店大都关门转让。我闻到一股羊肉串的香气,循香觅去,路过一家小饭店,玻璃门前肥胖如狗的波斯猫正摇着尾巴等待主人开门;又走几步,蓦然发觉香气的源头,至今不能忘怀——颓败不堪的花圈店里贴着俗艳的海报;一旁烧烤店前的烤架上,咕噜噜地沸着一小壶水。
这是食物带给我的最强烈的一次震撼。而在大多数饭局中,我几乎没有过剧烈的情感波动。饮食的心境,往往还取决于一同吃饭的人。我们可以吃得快乐,或者无聊,也可以吃得心悸。我们从鸿门宴中便能看出端倪:双方剑拔弩张,心狠手辣者胜利,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后,又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皆在此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饭局上的表现渐趋文明,却日渐凶狠。一顿聚餐,灯红酒绿,食精味美,觥筹交错间,人们个个笑里藏刀。这正像河豚鱼,鲜美,却因其附带剧毒而能使人毙命。绝望之人开怀畅食,谨慎之人吃得胆战心惊,步步算计,步步悚惧。一顿饭,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乃至一个产业的存亡。此时宴会再不是愉快的载体,而是一局险恶异常的棋,一旦走错,便万劫不复。这一切没有正邪之分,赴宴双方都好似一方国军,为了守卫自己的疆土,兵戎相向,无关道德。这是人性的纠结面之一,起源乃是社会的扭曲——毕竟,社会的更替期间总是显得极度混乱,混沌,黑暗——而这黑暗却是为了之后的光明。
而光明在哪里呢?
中考结束后的一个中午,同学们结队去饭店吃饭。席上气氛沸腾到鼎盛,欢呼起哄不曾停止过。一个个刚从中考压迫中解放的,听话的学生,大叫着把饭菜扣在自己的碗里,一边大骂平时尊重的人,几近目空一切。是的,小小的苦难终于过去,略显深重的压抑终于暂停,这是值得庆祝的事,这一天容许我们释放,喜怒哀乐,在这一顿饭的时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长期隐忍后的痛哭畅快无比,临诀别时的微笑痛彻心扉。一群爱憎分明的,晶莹的少年人,都清楚地懂得食之真谛,也因而懂得人生的真谛——今朝有酒今朝醉,否则欲饮琵琶马上催!压抑自己的情感是多么愚蠢的事情,多么蒙昧,多么痛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趁我们懂得,趁现在懂得,明辨是非,爱恨由己,这便是栋梁!仅仅从一顿饭上,我们便看到了一群多么热烈,奔放,忧国忧民的伟大少年!也许刻薄的人仅仅从中看到了叛逆和疯癫,然而谁又会知道,十几岁的少年,乃是最狂热的清醒者!有这样的真的少年,谁会担心国家的未来,谁又能不明是非地破口大骂“垮掉的一代”,一边把自己伪装成高尚之士呢?
关于吃,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不过是从中找出冰山一角来随意一侃,不料却从中隐隐窥见世界的影子。我也不过是个十几岁的情感剧烈的少年,对于食物的认识有时也会略显单薄、偏执。然而我愿以食为名,尽量给予生活中细微的事物以高尚的地位;以食为名,让一些昏昏踵踵的人得以清醒;我也愿以食为名,向这个世界表白自己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