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锐角网-中学生天地旗下网站

朝朝花落岁岁人改--第三届新锐写手评选征文

作者:玄家师尹 发布时间:2012-05-11 23:54:00

我们总以为现在就是一生的全部,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忽视了时间的绝对运动。因此,我们都应当抱着“暂停”的心态去看待现在的是是非非,困境也好乐境也罢。最终都会过去。

我曾在山间居住过一段时日。每晚看着天边中出现绝美的红霞,旭日从东方升起,每日望着天际浮现娇美的彤霞,夕阳从西方落下。我不知道为什么同样的事物,人们却乐意给予它以不同的评价。譬如赵匡胤的《咏初日》“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和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赵匡胤是一代帝王,帝王写诗,文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帝王的气势,要雍容大度,既不炫耀才学,也不奇思妙想与众不同,更无须愤懑,狂喜和忧愁。而那时的李商隐呢?他年怀已老,且志不能伸。但他们写了同一个事物——太阳,但却是不同时间遇见的太阳,不同风格的诗词。日落,日出,象征衰亡也好,象征希望也罢。可同样是红霞,同样是太阳。太阳变了吗?红霞变了吗?它们皆没有变,变的只是它们出现的时间和观看它们的人们的心态。

而一旦我们反而观之——旭日在升起之后,总是要落下,而落日在落下之后依旧要升起。由此可见,落日又何尝不是一种希望的象征。因为它总是要升起来啊!即使太阳落下后是茫茫黑夜,但人生总有些个时日是黑夜不是吗?在这漫漫黑夜里,我们等的不正是太阳从东方升起的那一刻所带来的光明。而那旭日呢?尽管它升起之后带来的是明朗的白昼,但它终会落下,正如人生不可能永远是明朗一般。

光阴流转,停在那千百年前的盛世大唐,有一个名唤寒山子的隐士这样吟道:“朝朝花迁落,岁岁人移改。今日扬尘处,昔时为大海。”所以,我们何必执着于现状呢?如果你面对的是逆境,那么请相信,它会过去,光明终有一日会从东方升起,如果你现出的是顺境,那么请常怀忧患之心,因为黑夜终有一日会来临。因为现状虽然是暂停的,它只停留在这个时间了,而人生是运动的,它身处将来,它会随着时间的运动而改变。

 

光阴飞逝是蒋捷说的最美“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却是禅院小尼吟的最是惊喜“尽日寻春春不见,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倒是《诗经·曹风·蜉蝣》说的最为现实“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在禅宗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公案:“

一个游人路过一条乡间小路,听闻一声声哀曲和哭号。那人不仅好奇,就前去寻找声音的来源。原来是一名小虫坐在一片叶子上弹唱哭号。

游人更奇怪了,于是他问小虫:‘你哭什么呀?’

小虫说:‘我老婆死了,我后半生不知道应该怎么过。’

恰好游人抬起头,发现已日过正午,还有半天的时间小虫也要死了。”

朝生暮死,蜉蝣的生命太短,但若比之宇宙,我们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如这小虫一般朝生暮死。正如苏轼在《赤壁赋》里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不过相较前头举例的诗句,我还是喜欢清凉文益禅师的洒脱:“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一朵花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人又何尝不是和一朵花一样呢?娇美的桃花会零落满庭墀,高贵的牡丹一旦过了花期依旧会凋谢,就连那清傲自许的梅花也不过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知是否有明天可以依托。所以人在看花是也应当有所深思,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或许我们都应该试着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去观望生死。

不过正是因为人生如此短暂,不过春秋轮回几十载,所以我们更应该热烈而丰盛的活,去完成要做的事,去完成想做的事,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至死不悔。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