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蕴in my eyes
历史有一张天生多样的脸。史官的层层粉饰,野史小说的扑朔迷离,再加上后人的猜测纷说,整个儿隐蔽在时间的背后,人们看不清它真实的面目。而它更像传说中的耶利亚女郎,引人无限的遐思和憧憬。
夜里读书,返古于唐宋,周遭是萧萧瑟音,水袖轻舞,满是羡慕与渴望。怀着一颗凡心,我虔诚地祈求超脱,忘记琐碎的俗事,忘记狭隘的痛苦,忘记无谓的烦恼。。。。。。然而,深一步的感触,却日感疼痛,一种陌生情感。
《文化苦旅》开始就立足于一望无垠的荒漠中,依稀听到驼铃阵阵,天空中没有一只飞鸟。太阳的残晕一点点弥漫开来,染红了天,更染红了心。历史又仿佛是一个成熟的男子,有着那样的厚重、宽容。也只有他才能把悲伤染成浓浓血色和淡淡的疼痛。
双腿不由自主,欲要弯曲,匍匐在地,额头虔诚地贴在地上,对着远方膜拜。欲以最原始的祭祀来表达这种内心的颤动。这沙漠下跃动的频率与心跳一致,耳侧传来敦煌莫高窟内残留的瑰宝的控诉。沙随风咆哮,张牙舞爪,痛心疾首。从开始痛恨外来文化掠夺者,到大骂毁坏自己文化的王道士,而最后,只化为一声悠远的叹息。与其说那摧人心肝的吼声已悲哀至极,倒不如说这声叹息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悲鸣。
若用一种乐器来形容《文化苦旅》的感觉,那莫过于埙了。
呼声,穿越七千年的时光来唤你,是怎样的惊心与动魄!其声古朴、浑厚、沧桑、低沉、哀婉,是时光流逝的幽深,也是墨客叹息的悲戚。风沙中,以埙鸣奏一曲《楚歌》贯穿始终,恰如其分地奏出文化的欲哭当泣,酣畅淋漓地展尽这场苦旅的悲怆与凄婉。
而埙,由土而生。只有它才能了解这黄土地上悠悠千年的底蕴。只有它才能体会这繁衍而生的文化的悲哀。低低尾音,惹人为之黯然。这声音嵌入血液、骨髓。每个华夏子孙都该思考这深涩嶙峋,都该感触这玄奥细微。
文化的每一次割舍伤害,都是彻骨的疼。疼到最后,或随风而逝,或又化回土中,只余半寸浅薄的味道与淡的不能再淡的痕。
余秋雨先生曾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衰老了,便也进了坟墓。面对坟,我们或许会思考生与死的意义,或许会思考文化的苦与甘。旅行的意义,也许不似陈绮贞那首《旅行的意义》中唱的爱情的缠绵悱恻。文化,是一场苦旅。苦尽,甘来。
望眼生活,又是触目惊心。这,仍然是一场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