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的追溯--第三届新锐写手评选征文
中国画里的空白是大师灵感舞动的空间。南宋马远的《寒江垂钓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老翁独坐一角。其余画面只留被隐约淡墨所勾勒的波痕。面对一纸空白,人们的遐思竟随这淡痕荡开去了。想起张岱《湖心亭看雪》里的那句“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仿佛这大片大片的纯白色要席卷而来。忘掉一切色彩的人儿静静摇着船,一点点远去,直到消失在这空白的迷雾深处。
凝神片刻罢,赞曰:美也。
空白的朦胧犹如“隔帘看月,隔水看花”。揣着一份好奇的童心,这人这物这事,便已纯粹了许多。那谜一般的空白,撩动着人们的思绪,这是一种婴儿般的渴求。那里没有了习惯所产生的麻木,没有了“已获得”的满足,一切都还是若隐若现,似有若无,一切都是新的,让人垂涎欲滴。戏言一句,空白本就是艺术的挑逗。
空白如磁石。它激发了被惰性所蒙蔽的思考,吸引灵感的环套。这空白摆脱了外界对心灵的干扰,使它落于一种难得的宁静。也只有在这片刻的安静中,人们才开始纯粹地思索,在自己的孤岛上寻找尘封已久的,“我”所理解的美。这时在眼前隐约浮现的,是一种没有瑕疵的美,只因为,这种美是从“我”的灵魂中挖掘出来的,不受污染的美。空白的妙处,就在于给人以欣赏自己灵魂的空间,让他们在片刻的沉思中踏上心灵的净土。可以说西方的油画是一种对美的眺望,它启示你眺望作者的灵魂,窥视那里的情感或是美景。它以震撼的色彩,瑰丽的线条,奇妙的形态极力地寻找欣赏者的共鸣。相比而言,中国画的空白之美则是另寻蹊径,它绕开了人们所习惯的对美的眺望,巧妙地把“眺望”变为“审视”,让人们徜徉在属于自己的美的宇宙里,沉醉于那些源于自己的本真的美。几点墨色,浓浓淡淡的线条,一方空白牵出思索的空间,于是在欣赏者看来,中国画更富有人的灵性,更富有神韵。
空白是世间最淡泊的颜色。寂静的空白是一种消逝的空虚,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淹没让一切都显得如此孤寂。在空白的国度里,总弥漫着一种迷失的怅然。面对一个积雪的冬天,面对一张被抹去一切色彩的图画,面对一曲戛然而止的歌,我只能愣在那儿,像一个失去一切的孩子不知所措。空白自私地夺走一切,只留你一人孤单,怅惘。记得卡夫卡那封令人难以理解的遗书:“凡是我遗物里的所有稿件,日记也好,别人给自己的信件也好,草稿也好,等等,毫无保留地,读也不必读地,全部销毁。”当时布罗德并没有遵从他的遗嘱,而是把那些稿件私人出版,才有今天我们所读到的卡夫卡。卡夫卡是情愿留一份空白的,他希望那些曾经在他的笔下流淌的文字也同自己一同从这个世界上抹去,他从来不指望被这个世界所理解,不指望被这个世界所铭记。对于一个伟大的灵魂来说,铭记是不必要的。对于已经离开的卡夫卡来说,后人的铭记又有什么价值呢?他不情愿让别人侵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侵入一个定格在某一段时间里的灵魂,他更不希望人们自以为是的认为读透了卡夫卡,留下一个个扭曲的卡夫卡于后世。宁愿将一切都被带走,一切都只留一方空白。现在读卡夫卡的作品,还带着一丝空白的神秘,那里充斥着太多的未完成,那里的人物也有太多的“未完全”。从读者的角度看,卡夫卡的难以理解给他蒙上一层谜一样的色彩,他的空白诱惑着一代一代人的思索和探讨。一部伟大的作品从来不会单刀直入地告诉读者他的主旨,也不会有人自信地概括它的中心思想,她总会给人以更深层次的追寻和品读,她的那方空白永远等待着读者的心灵去一点点填补。人得心灵就像一杯水,盈的时候有一种瞬间的满足感,但很快这种满足就变成了失去追求的麻木。空白就像是一双手,当水快要充满的时候就自私地把它推翻,使你的心灵永远处于若有所失的状态,于是你不断地去追寻,慢慢地,灵魂变得充实。
艺术中的空白不是简单的无为,就如没有人会欣赏一张空白的宣纸一样。空白的美还来源于一种对艺术,对自然地敬畏,这与“惜墨如金”的道理相仿。音乐中“道是无声胜有声”表现出的是一种极力想要表达却又无法表达的情感之极,这种留白反而更能流露出对艺术本身的一种尊重。空白所产生的敬畏,让我们不忍肆意地喧嚣,毁掉这份难得的心境。宗白华在谈诗和画的分界时引用过温克尔曼对希腊雕刻的评价:“就像海的深处永远停留在静寂里,不管它的表面多么狂涛汹涌,在希腊人得造像里那表情展示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尽管是处于一切激情里面。”拉奥孔的忍受正是一种超越美丽的艺术塑造。这也是一种空白的美,我们听不到饱受折磨使得吼叫,看不到他张大的嘴,但这种沉寂却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场灾难的来临,感受一种沉郁的痛苦。把所有的激情掩藏在空白的背后,这种激情的悲剧感变更加能铭刻在脑海之中,这是一种失声的呐喊,无泪的哭泣。平静的姿态,无声的叹息,透视的是一颗更伟大的灵魂。
毕达哥拉斯时代所理解的美是从“数”的角度出发的,美是数的和谐,万物皆数。人们从此对美有了理性的认识。旋律的高低是数的组合,节奏是数的变化,图形是数的比例。空白画面不再有比例的构建,休止的那一段不再有数的变化。空白硬生生地在数的世界里画下一个零。一个最为简单的零。但这个零的背后却有着比无穷变幻更为深奥的,丰富的内涵。空白是数学空间里的一个怪胎,我们从那里无从着手,无从用纯的理性去分析它的构造。空白的美是感性的,只有敏感的心灵才能体味其中的妙处。凝神注视一段空白,凝神的思索,那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快感。如果仅从数的理论来看空白,那便是美的破碎,美的亵渎了。
空白是一支悲伤的调子,她给人的美不在于获得,而在于失去的怅惘。这似乎与美的来源有所悖。《美学四讲》中提到的“羊大为美”“羊人为美”都在于满足。饥饿消除的快感使人们理解味觉上的美,可见对美最初的理解应该是物质上的。羊人为美指的是祭司头上的配饰,人们认为这是天神的装扮,以之为美,从根本上来说,这也是为了满足心理安全感的基于获得的美。美,来源于一种对物质的共鸣,似乎空白并不属于物质的范畴。这也许是空白的超脱之处罢。一只狗会品味骨头的鲜美,也会随着音乐摇动尾巴,陶醉其中,但空白却是它所不能理解的美。空白之美在于美更高的境界,理解空白的美,必须有心灵深处积淀的美。而这种积淀,正是人比一般动物更高级的地方。空白之美超越了美对物质的局限,这种美是对主观的出发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追寻空白之美的过程让心灵摆脱一种陈式的束缚,以一种更自由的方式舞动。失去对于欣赏空白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表层的现象,他所得到的是解开心灵枷锁的不可言喻的快感。这是人所具有的更智慧的一面,他能懂得得到与失去是一种平衡。与其追寻一味的得到,不如在适时放松疲惫的心灵,于失去着手,找到另一种方式的平衡。庄子的《逍遥游》中就颇有精神“空白”的味道。那是一种忘掉世俗,忘掉儒
美是给心灵丰沛的人去读的,空白的追溯则是对美静静的思索。翻动书页,随着低低的脚步声,愿走进美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