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锐角网-中学生天地旗下网站

矛盾主义--第三届新锐写手评选征文

作者:wyhzw 发布时间:2012-05-01 12:43:00

最早提出类似于“矛盾主义”的人应当是马克思,但今天我所要讨论的并非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或是阶级的基本矛盾之类,我所要讨论的是人生命中的矛盾,这或许是一种思想,或许可以升格为一种主义,如果可以,我称之为——矛盾主义。

几百年前,卢梭就提出过自由论,绝大多数人都知道他曾说过,“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因此,从最简单的角度来说,人生而自由,但是社会使人不自由,即使在“人权”二字已经被碾开来读到烂了的今天,现实依旧如此:除去法律对人的约束,剩下的就是人对人的欺压。卢梭认为人处在原则与事实的矛盾之中,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不能主宰自己。道德自由将道德律建立在良心这种个人情感之上,使道德失去了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有效性,良心有可能变为不纯动机替自己开脱责任的借口。换句话说,人生而不平等,是普遍存在的现实——这是当今最简单,也最沉重的矛盾。

撇开人一出生就拥有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或者是父母亲戚的金钱、权势不谈,一个看似公平的社会如何对待一个人呢?

影响一个人的,首先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我记得就在不久前教育频道的台长康宁曾对一名曝光地沟油事件的记者这样说:“我们所要努力建设的,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我认为,你还不具有成为一名媒体人的资格。”简单来说,地沟油这一类的负面事件,是不被计算在主流意识之中的。建设和谐社会是主旋律,但是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离和谐社会还是有很大差距,那么为了减小或者说干脆掩盖这一差距,最简单的办法是什么呢?康宁不能在一天之内让所有中国人都得到道德上的飞跃,但她有能力让中国人所做的诸如地沟油一类的事情永远不被教育频道播出。中国号称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也号称是礼仪之邦,但中国现在宣传的却一直是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具有的“美好品德”。主流意识形态,最简单的应用就是这样体现的。

影响一个人的,其次就是他与他人的相处。对于学生来说,学校这个小型社会在他生活中的比重最大,他的朋友绝大部分来源于学校,他对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价值观形成于学校,甚至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爱或恨也大部分来源于校园生活。台湾有霸凌事件,中国则没有——当然你也能理解为没有被报道。从报道来看,霸凌者基本类似于校园里的黑帮,个别则是父母有权势者。被霸凌者呢?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忍气吞声。与其说他们胆小,不如说他们知道反抗是毫无意义的。我相信,任何一个被霸凌者至少在他校园生活结束之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肯定是两个极端——不加选择地憎恨,或卑躬屈膝地接受。霸凌者有他的世界,他会受到各种力量的保护。被霸凌者呢?或许变成一个新的霸凌者,把自己的愤怒加倍发泄在别人身上。

从某些方面来说,我并不相信人性本善,许多时候我同荀子一样认为人性本恶,世上之所以有善人,是因为人类花了几十万年时间建立的伦理纲常制约了人类,通过社会的发展压力迫使人从善。从邪恶的一面来看,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先有道德而后才有法律——创制法律者自身受缚于道德,而道德本身并非强制性,如果人人都为自己留有可以开脱的后路,人类永远无法建立自己的文明。或许从现在看来这一类效果更加明显,犯罪率在上升,而人类的文明却在进步。

世界上充满了罪恶是事实,究其原因则无人能说清,而我认为世界上之所以充满罪恶源于人类自身的不完整性——没有绝对的价值观标尺以衡量对错。换句话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唯一的区别在于错的多或少。希特勒推行种族灭绝,屠杀了数以百万记的犹太人,然而他依然有他的崇拜者——说来可笑,即使是现在依旧有许多人崇拜希特勒。这不能用“一个笨蛋总有比他更笨的人崇拜他”来解释。首先,希特勒的仇恨来源于犹太人控制经济,他们对于日耳曼民族的压迫并不算少,安妮自己也说过,“我不相信战争只是资本家和政客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对于当时的德国人来说,希特勒就是神,因为他能给他们食物,给他们工作。如果希特勒的做法没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数百万的德国人怎么会激起愤怒而被操控着去实现希特勒的野心?但是人类只注重结果的劣根性体现了,一竿子打倒了希特勒,而犹太人依旧控制着这个世界的经济动脉。那么谁错的更多一些呢?推行种族灭绝大屠杀的希特勒?抑或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犹太人?你或许会认为我说的话实在太偏激,然而你需要明白,人能存活就在于他可以冷静地思考摆在面前的事实,即使是我也毫不犹豫地认为希特勒是罪人,他所谓的报复太过于残忍,诚然你会不假思索地作出与我同样的选择,但这又和主流意识形态有关,主流意识形态告诉你,希特勒是恶魔,犹太人是惨遭迫害的民族。你所要做的只是记住这些,而不要去问为什么。这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大应用——思维的主动灌输。

问题一旦牵扯到对或错,事实就有变得扑朔迷离的倾向。对于一个人或一个事件的评价并不是用简单的对或错可以概括的,任何人对于同一个事项的主观感受都是大相迳庭的。举一个较为复杂的例子,民主是否是好的?大部分人的答案当然是好,但你不能否认还有很多人认为不好。美国民主,而美国的民众游行示威不得不说在一定程度上让前段时间美国在金融危机中本已经脆弱的经济受到了更大的冲击,事实摆在眼前,工人追求自己的利益,那么国家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民主是建立在社会安定的基础之上的,动荡的社会追求民主,且不说毫无意义,甚至是危险的。当然,在目前世界安定的情况下,民主也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或许你已经发现了,你脑海中根深蒂固地认为民主是好的,而从未考虑过为什么,或者,你自认为不必去考虑为什么。这又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另一个应用——强制的思维灌输。

但是主流意识形态不能统治一切,再恶毒的暴君也有他无法驯服的子民,个人思想的萌芽是难以遏制的。个人组成了社会,社会的意识大部分可以强加在个人身上,然而个人也存在有他自己的思维。建立了自己的思维的人,可以成为圣人,就如孔子,而无法建立自己的思维的人,最后就完全融为了社会的一分子,继承了社会强塞给他的思想。就我个人而言,生活中接触的最多的个人思想,就是反日。从初中开始,反日似乎就成为许多同学的爱国思潮泛滥的最好宣泄口。日本大地震的时候,老师曾放过一段视频,洪水喷涌冲过堤坝,横扫房舍和农田,甚至能看见人群被浪潮吞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依旧有人大声叫好。这是我的亲身经历,而且不止一次。许多人的愤怒是无来由的,日本人与他个人无冤无仇,而他似乎则肩负着与生俱来的仇日大纛。我曾对某人说:“如果你真的想去把他们杀光的话,我给你买机票。”自然这样的问话不会有结果,除了沉静以外只能留有别人对你的反感。我知道看这篇文章的人很多或许也有反日倾向,但我只说一件事实,汶川大地震时,日本政府捐资5亿3千万日元,政府、企业和普通民众合捐12亿日元,捐资在所有国家中最多,敢问看着这篇文章的各位捐了多少钱?诚然日本在二战中犯下了滔天大罪,潘家峪惨案是日本人干的,731部队是日本人建立的,南京大屠杀也是日本人一手炮制的。我明白二战中深受其害的那一代中国人今生今世也不会原谅日本人,我也确实没有资格说些一个模式的官话,自以为是地要求他们眼睁睁目睹同胞被屠戮还要放下仇恨,我甚至也很明白当我写下这一段话时许多人会质疑我是否还有身为中国人的资格,但是看看我们的下一代,看看日本的下一代,他们是无罪的,我们有着自己的经历,有着自己的体悟,但请不要把自己的思维强加在他人身上,下一代人应当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仇恨一代代延续并没有任何意义。我实在无法想象一个中国初中生叫嚣着要杀光日本人,甚至在看着日本人被洪水吞噬的时候依旧叫好的画面,但这已经在我身边发生了。这种所谓的仇恨能被称为仇恨吗?一个初中生甚至还没有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就已经从父辈那里得到了日本人就应当死的先入为主的观念,那么我们的将来或许只有报复和反报复的死循环。

现在让我们回到十八世纪末的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发源的地方。从人的意识一方面来说,现在应当是现代主义思潮流行的时候,大部分人保持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而浪漫主义几乎已经成为老屋墙上的画——能看不能摸。从最简单的层次划分而言,浪漫主义告诉人们世界应当是怎样的,而现实主义告诉人们世界本来就是怎样的。因此浪漫主义往往被冠以左倾的帽子,而现实主义往往被冠以右倾的帽子。一直以来都流传着“30岁之前不左倾没良心,30岁之后不右倾没理智”这样一句话,具体出自哪里已不可考,但据说是法国总统曾说过的话。无论这句话源出于何处,至少它说明了一个道理:年轻人思索着改变世界,成年人思索着巩固世界。这或许就是浪漫主义文人皆英年早逝的原因,因为活得足够久的人都成了现实主义文学家。我学资浅薄,就我个人而言无资格论断这是对还是错,但如果秉承矛盾主义的思路来看,浪漫主义或许更好。一个人能拒绝社会,但他永远不能脱离社会,一个人能憎恨社会,但他永远不能反抗社会。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目睹这个世界的变化,无论是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无论是怎样的社会,总存在有它的弊端,而目睹弊端的人们,肩负的责任应当是如何改善这个社会。

总的来说,每个人看待事物的心态都是有其偏向性的,人无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不可能保持绝对的理性来思考问题,但正是这种偏向性往往使人无法准确地看待问题。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怀有的偏见可以使他无法清除认识别人的优点,同样的,一个人对于事物是不可能作出正确全面的判断的,并且正是这种不全面性,影响着人的一切行为。

浪漫和现实是矛盾的,正如人心,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是在看着文章的诸位应该思考的。如果诸位耐心地看到了这一段话的话,无论你是否为我所说的话而受到触动,都请接着看下去。在本文的最后,我只讨论一个问题:人生的理想。

一个人的理想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人有理想的话,甚至可以为了实现它不惧死亡。就现在情况而言,我们讨论文学上的理想。每个人对于文学的看法是不同的,对于有的人来说,文学或许是只在写情书时才会应用到,而对于某些人来说,文学是生命的全部。我注意到新锐的作文比赛中,基本以小说为主,而目前小说的现状就是构思一个看似悬疑的开头哗众取宠,内容胡编乱造一通,结尾只需要利用“话说一半加省略号”的办法巧妙地留一个看似高明的收束就能算是好的小说了。乍一看会被震撼,看完过了一天就忘得一干二净。我以为文学应当是一个人肩负的使命,是一个人思想的载体,应该是上一代人所要教给下一代人的思想。我向来看不起郭敬明之流,是因为他算不上一个作家,只能算一个写手,他所写的东西,从根本上来说与网文没有区别,甚至很多网络写手能写出比他的《爵迹》更引人入胜的玄幻故事。诚然,这个世界需要有庄严肃穆的文学,也需要有可以轻松阅读的网络文学,但是我依旧认为所谓文学,应当告诉下一代自己所希望他们明白的道理,如果一部书只是为了茶余饭后的娱乐,而毫无自己对于世界的见解,那么这种书也只能停留在“可以阅读”的程度而已。我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文学上的巨匠,是因为现在把“非文学的文学”捧得太高。韩寒被过于武断地拔高为“当代鲁迅”,郭敬明则成为中国年收入最高的作家。这样的事实只会告诉人们,只要像郭敬明之流写一些看起来好看的文字,就能轻松地名利双收。

文学对于你或许只是娱乐,如果你只想娱乐大众,奉劝你别碰文学。

 

                                                                                                                                                                                                                                   以上,全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