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有感 ——童年不同样
读《童年》有感
——童年不同样
近日在老师的介绍下我结交了一位新朋友——高尔基的《童年》。每个人都有童年,并且每个人的童年是与众不同的,但是,几乎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幸福,都被爱包围?而这本书告诉了我很多。
他告诉了我一个凄惨的旧社会故事:小说中的主人公阿廖沙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母亲又改嫁了。在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濒临破产。而两个舅舅也是同样的粗暴、自私的市侩,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沿袭着这样的风气。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最后,以母亲是逝世结束了。
本书作者高尔基是享誉世界的大文豪,也是中国最为熟悉的外国作家之一。“高尔基”这近似中国人的姓名其实是俄文单词的汉语音译,意思是“痛苦的”。他的真实姓名是阿历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由于他一直用这个笔名,“高尔基”三个字就流传于世,人们反而不大提他的真名实姓了。
这本书是高尔基的自传,通过一个儿童无邪的目光,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绘了许许多多社会小市民丑陋和愚昧的生活风貌以及当时俄国的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高尔基的这些回忆,有助于我们了解沙皇俄国那个时代的风貌,了解一代文学大师高尔基童年时的社会环境。
在书中,可怜的阿廖沙竟被残暴的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而在当今社会上,我们这群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何时被父母这样虐待?我们是父母是宝贝,骂一句,伤在父母心,打一下,疼在父母身。有哪个家长会如此对待自己的子女?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挨过饿,没有尝过哭是怎么滋味。所以,我们并不能体会到高尔基儿时的那种痛苦,更无法深入的感受书中“痛”的滋味。
当我在电视上看见这么一条新闻的时候,我想他们应该比我们更懂“苦”的含义。在一个山区里,新年才刚刚通电,那般明亮,也许是他们第一次这么仔细的端详。那神奇的电,他们整村的人是第一次拥有。荧屏上,他们升起篝火,又唱又跳,那笑脸,那月牙似的眼,都告诉我他们对喜悦。那红色的火光,映在他们的脸上,也映在我的心上,想起他们到现在才告别无电日,想起可怜的阿廖沙,想起中国历史上的那段黑暗,我心里有一种悲愤。
高尔基从少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正值19、20世纪之交。那时候,俄罗斯社会的重叠矛盾日趋尖锐,沙皇政权的统治更为腐朽黑暗,人民的不满情绪和抗议声浪日甚一日。而在中国,这样类似的历史,也在页面上记载着。吃不饱,穿不暖,大街上都是流浪的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中国人民在1915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彻底的反对。浙江是五四运动。这也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此之前,有多少儿童是像阿廖沙一样的,忍受着社会的折磨,人体的折磨,心灵的折磨?想必是数不胜数。
记得在我犯错之后,妈妈再愤怒也不会用力打我。所以,这也使我变得任性,对待关爱视而不见。现在我长大了,我已经走出了童年,回想起以前的傻事,嘴角也不由上扬了。原来,我的童年竟然如此好笑。而我的童年了唯独不可缺少的是——爱。
从思考中走回现实,看着身边爱我的爸爸妈妈,看着这个小康之家,我终于知道什么是幸福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这里没有抽人的鞭子,没有殴打的拳脚,没有仇恨,没有贪婪,没有乖戾,更没有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这里的人是善良、纯洁、乐观的,因而我们的童年是洋溢着幸福和快乐的。
正值童年美好时光的孩子们,请好好珍惜童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这样的天真烂漫。迈出童年光阴的人,请好好回忆,可能有些惋惜,可能有些遗憾,但是,把记忆翻阅,我相信一定可以找到很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