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起阅读这些战火中的文学

79年前的今天
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
打败了侵略者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今天,9月3日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是所有中国人都必须铭记的日子

人民群众的庆祝游行
来源:人民日报
其实在抗战时期
诞生过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
其中
既有民族危难之下的热血呐喊
对侵略者血腥罪行的愤怒控诉
也有知识分子面对历史苦难的哲学沉思
战火纷飞之下的日常生活……
今天,让我们重温经典抗战文学作品
追忆那段峥嵘岁月

艾青《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土地”是艾青诗作的中心意象之一,代表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当属写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诗中的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朴素真实,有着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1942年春,戴望舒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化为抚摸祖国版图的动作,想象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
丰子恺《辞缘缘堂》
我们向各书架检书,把心爱的、版本较佳的、新买而尚未读过的书,收拾了两网篮……别的东西我都不拿。一则拿不胜拿;二则我心中,不知根据甚么理由,始终确信缘缘堂不致被毁,我们总有一天回来的。
熟悉丰子恺的读者,一定知道缘缘堂在他心中的地位。1938年,丰子恺在逃避战乱的路途中,得知缘缘堂被焚毁,一时悲从中来,并于次年写下了《辞缘缘堂》,“现在漂泊四方,已经两年。有时住旅馆,有时住船,有时住村舍、茅屋、祠堂、牛棚,但凡我身所在的地方,只要一闭眼睛,就看见无处不是缘缘堂。”
丰子恺通过深情的叙述、细腻的文字,不仅展现出坚强的民族气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悲壮。史书般的浓重笔墨,“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六日,即旧历十月初四日,是无辜的石门湾被宣告死刑的日子。”将侵略者的暴行铭刻在文字里。
巴金《废园外》
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
《废园外》记述的是抗战时期昆明的百姓生活。1941年,作者散步来到废园,从墙的缺口望见园中欣欣向荣的花木和四周的残破景象,两相对比,表达出人在战争中的渺小和脆弱,凸显生命被践踏、被毁灭的悲剧。
文章的结尾,巴金写道:“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把眼前所见与自身所感联系起来,悲凉与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孙犁《荷花淀》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亩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孙犁笔下的水生嫂,是一个传统、善良的农村家庭妇女,因为对战争有着亲身感受,使她对丈夫的抗战事业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直接参加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
小说通过对话、动作和典型的生活细节细致入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动逼真地刻画人物性格。当水生嫂听说丈夫要赴前线打击日寇时,作者通过对她正在编苇席时手指划破、鼻子发酸,为丈夫打点包裹等细节描写,真实地展示了她把对丈夫的依恋与离别的感伤,转化为对丈夫赴前线抗战的理解和支持的心理过程。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
无数作家和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反映中华儿女抗战历程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
这些作品,激发起同胞的抗战信心和勇气
汇聚成抗战中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
也展现出我国人民为正义而战的英雄气概
今天,我们致敬先辈
致敬那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振兴中华,吾辈自强!

来 源:人民网
设计排版:沈怡清
责任编辑:沈怡清
监 制:徐寅超
# 上 新 时 间 #

《中学生天地》(初中综合版)2024年9月杂志已开启独家线上订购,可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学生天地”,后台回复“我想买杂志”,即可在线上商城购买。
具体步骤:
①点击下方卡片,跳转后点击关注↓↓↓


②后台回复“我想买杂志”,扫码订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