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锐角网-中学生天地旗下网站

我应该努力到什么程度,才能让自己和身边人满意?

作者:ucc 发布时间:2023-12-25 13:12:04

为爱找方法

我应该努力到什么程度


新闻里说,真正的“学霸”,把时间安排到以秒计算;老师说,他以前的学生,错题本里的知识点梳理得详细又工整;父母说,别人家的孩子,晚上挑灯夜读,周末回家只学习不刷手机……

我也在努力做好一名高中生,认真听课,把自己沉浸在题海里,但还是时不时想要“偷懒”,想要刷一下手机新闻。

请问,我应该努力到什么程度,才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满意?

一个不知所措的男生



王嘉丽

丽水学院

在我看来,准确定位、高效学习、反思实践才是努力的关键。“努力”本身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怎样才算努力?规划清晰、把握时间、执行力强确实是在努力,但不能说做不到就不在努力。反而恰恰是这些特点的表象容易让同学们陷入”假努力”和”内卷”的怪图。想要”偷懒”、想要休息很正常。学习是件长期的事,它不像游戏、短视频、美食能够让人快速获得快乐。”努力”是自我的反思与实践,以及”劳逸结合”的良好心态。

 

 

张  澜  

浙江农林大学

努力到何种程度取决于自身的目标和身体素质。如果已有的水平高于目标,努力就无从谈起了。所以,首先要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妄自菲薄;其次个人的身体素质十分重要,高中的生活节奏很快,学业繁重,不少高中生会熬夜、喝过多咖啡、吃速食食品来代替正餐,长此以往,对身体不益。因此,只有劳逸结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目标地前进,才是努力的最好方式。



朋友圈”不是生活圈

 

当你和陌生人说话的时候,你会单纯地判断,自己是否认同他的观点。

但当我们和熟悉的人讨论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在他的观点之上,叠加以往我们对他的认知,包括他的背景,人品以及你对他的看法。

这就是我们身处在“朋友圈”的感觉;为什么别人获得好成绩总是如此轻松,别人的父母总是有钱又有爱,别人的学校总是四季如春?

但生活不是“窥一斑面知全貌”,生活是立体、多元.繁杂的。我们要做的选择是:沉浸在自己的生活圈中,少看别人的“朋友圈”。



小孩子才“比比比”


研究发现,人们每天都会进行几十次甚至上百次比较行为。事实上,这种行为从每个人的童年时期就开始了,到青春期,这样的“比比比”心理会达到顶峰。

比比比”会让我们习惯性地把注意力放在别人优秀的地方,无限扩大。反观自己,这些优点仿佛自己都没有,更有甚者,还会发现这些优点不仅自己没有,而且自己的缺点还如此之多。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来分析。

第一种,确实“技”不如人。在学习生活中,最容易被进行比较的,就是这位同学的烦恼,比谁的时间表排得更满,比谁做的题最多,最“显眼”的比较就是名次、分数等等。

就理论面言,这样的“比比比”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人的战斗欲,在医学上称为“激活了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的个体会紧张和积极起来,投入战斗状态,从而获得前进的动力。面从社会学分析,人们通常把这种比较称为“上行社会比较”。



第二种,大家觉得“我不行”。那就得使用“展开说说”法:“我哪里不行了?请展开说说。”

比如以下场景——

 

“你看新闻上的那个“学霸’,他的时间表精确到每分每秒,真是太努力了。你要向他学习啊。”妈妈用羡慕的眼神给你展示新闻里的“学霸”状态。

 “好的,那您展开说说,他是几点起床的。”深入研究,说不定能学到好的方法。

“六点半。”

 “老妈,我也是六点半起床的,我有时候甚至六点就起来背书了。”

“哦,他写作业写到十一点。”

“我做作业做到十二点不是经常的事情吗?”


瞧,你的时间安排甚至超过了“学霸”。展开说说的可能是别的方面,那可以再去细究一下。光比“表象”,纯属浪费时间,你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一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才是“比比比”最好的出口。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于自己的认知会越来越清晰,与他人比较对自身造成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小。但也有不少人随着年纪的增长,“比比比”的心态愈演愈烈,需要不断通过他人的肯定和正面的评价获得自我定位和自我认可。


重新定义“健康”


当你努力学习,认真听课,把自己沉浸于题海中时,说明你已经是一名优秀的高中生,而想要“偷懒”和“刷一下手机”是非常正常并且可以被理解的。

无论是对身体还是心理而言,我们都应该适度地体息,所以在沉浸于“题海”之后,想要“偷懒”,翻译过来,就是想要“体息”,这是维持身体健康的正常程序,无须给自己太多的心理压力。

健康的人是不完美的,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不健康并且不合理的。完美主义会让你觉得自己水远都不够好,无法对自我感到满意,并且还会进行自我贬低。完美主义的人会用自己的表现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当他无法达到自己制定的高标准时,就会认为自己是失败的或是没有价值的,从而导致自尊心降低。长期的完美主义会导致个体无法接受真实的自己,无法接受失败和自己的缺点,严重时还会患上抑郁症。所以,大家竟相追捧的完美和极度自律并不是健康的。

重新定义什么是“正常的”“健康的”,你才会开始接纳和包容那个真实的你。真实的才是健康的。真实的你会有缺点,会想偷懒,真实的你有血有肉,而不是没有感情的完美机器。

健康的人无法让所有的人都满意,理解和接纳真实的自己,你的心态也会变得更加平和。人永远都无法让身边所有的人满意,也无法满足外界对你所有的要求和期待。一旦有了“让身边所有的人都满意我”的想法,便如同在思维里装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一旦你发现自己永远做不到让所有人满意而开始自我贬低时,这颗炸弹便“爆炸”了。



学习心理学上的“课题分离”,可以让你减少对满足外界期待的焦虑。“课题分离”来自阿德勒心理学,原本被应用于解决人际关系的困扰,这里也可以运用于如何不活在别人的期待中。“课题分离”告诉我们,要区分哪些是别人的课题,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只需要管好自己的课题,不要去干涉或考虑他人的课题。

自己的课题是:尽力做好我能做的,努力实现我的目标,对自己负责。

别人的课题是:你应该怎么样,你需要做到什么,你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

我们要做好自己的课题,而无须在意他人的课题。尽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对自己负责任,让自己感到满意,足矣。

所以,当你问“我应该努力到什么程度,才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满意”时,答案其实很简单,你无法满足身边所有人的期待,你需要做的只是为了自己面努力,清楚自己的目标,找到自己的节奏,不为了任何一个人面努力,只为自己。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每个人有两次生命,一次是活给别人看,一次是活给自己看。"



当你开始为自己而活时,你才开始真正的“新生命”,才重新找到那个自由、包容、爱自己的你。当你越来越接纳真实的自己时,你的心态也会越来越平和。你不再做无意义的对比,你会明白努力的意义不是为了看起来有多完美,不是要比别人厉害多少,也不是为了让身边的人都满意,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让自己有所成长和进步。

记住,世界上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成功,衡量成功的标准不应该局限于成绩的高低,关键在于你是否通过努力,使今天的自己变得比昨天更好。


过多精彩 请关注《中学生天地》高中版2023年11月刊

图       源:视觉中国






0

文章评论

提交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