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传奇 一个老支书的故事 王旷岳
2020年是非同凡响的一年,中国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这个胜利不是一朝一夕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几代人奋斗的胜利。这胜利的背后有一个群体,我们不能忘记,它就是农村基层干部,是他们在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带领村民一步步走向了富裕。
三中全会召开前,他当上了村大队长。 三中全会召开后,他成为村书记。相应中央号召,,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上级指示各个村领导“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年轻的他头脑灵活又敢闯,决定改变单一的种植传统籼稻的农作物形式,走多元化路子,带领村民走向富裕之路。
要致富,先修路。农村要发展新农业,一个重大的阻碍便是交通。他清楚必须先修一条贯通村庄与农田的主干道。其实,这个主干道也就是双轮木车可以拉,拖拉机可以开到田边。
说干就干,召开村干部会议,召开队长会议。征得各个队长的统一意见后,立马召开全体社员大会。老百姓穷怕了,虽说绝大部分的路征用了村集体用地,但仍旧伤及部分村民的农田,而伤及农田的每一个老百姓都没有怨言,而且愿意出工出力。于是,一个大队一截路,农闲时节大家自个儿铺路修路。一有空闲,村里的各个路段都有大人小孩忙碌的身影。簸箕、箩筐、独轮车、双轮车,挑的挑,推的推,热火朝天,因为每一个百姓的心都满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一个冬天,一条主干道就贯通了,也打通了村民走向小康的道路。一场村农业改革也随着路的铺开徐徐拉开了帷幕。
路修好了,致富的路该如何走呢?
村里的农田不多,而且首要任务就是全村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水稻种植面积是绝对不能削减的。村里几乎没有多余的农田,所以要靠农田产生经济效益是不可能的。可是那座绵延不绝的大山脚下的一大片山地可供利用,但种什么好呢?山地土质不肥沃,又没有便利的灌溉水渠,往年村里都是种大豆和番薯。现在分田到户,农户们也几乎种这两样农作物。种什么好呢?绞尽脑汁,无数方案都被否决。
在市农技站站长的帮助下, 他决定种桔树。 桔树不需要农田,山下的一大片坡地就可以种。开会,讨论,动员。喇叭天天在响,在宣传。几天后,蜈蚣山脚下的绵延几十公里的山坡地都是人影。每户都是全家总动员,按照农技站站长的要求,挖洞、填肥料、修沟渠。半个月,山坡上就种满了绿油油的桔树苗,如果不幸苗枯了,村里有备用的,立马补上。
第一年,村里统一不准挂果子。第二年,不得了,树上的桔子一个个青里带黄,在风中摇曳多姿。汁多肉甜,丰收在望。村里统一邀请了收购商,加好价格,一起采摘。多的人家居然有近5000块的收入,那可是一笔大收入,有些农户可是一辈子都没有拥有的。
这一大片桔子树为村民带来了十几年的经济收益。 如今,水果已经科技化种植。这样的桔子树已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大部分的桔子树已经干枯,只有一起载种的胡柚树高耸入云,依然挺立。仅存的零零散散的桔子树,在一大片的庄稼地里,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和甜蜜。
1976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中国的农村,邓小平时代到来,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温饱了,要富裕,要奔小康。
他决定进行主产作物水稻的改革!
观点一经抛出,如一块大石头扔进了池塘,引发了层层涟漪。 全村村民议论纷纷,大部分村民是赞同的,认为这的确是一条带领村民致富的好路子,因为单靠副产业的经济补充并不能完全解决坳里村的贫困问题。但也有部分村民表示出了怀疑,这是当地农民们世世代代种的稻子,能解决粮食问题,虽然收入不高,但没有风险,而该种稻种,要冒很大的风险。万一亩产很低,不但没有收入,连饭碗都装不满,岂不糟糕? 他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他知道也理解村民的担忧,只是时代的号角在吹,拘泥于传统的水稻必定不能致富,必须打破老传统才能闯出一条路子。
一遍遍跑农技站,邀请农技员到村里的农田考察,因为稻种对水田的要求很高,一要成片连种,确保雄雌自己授粉,结稻穗,以防稻种不纯正;二要水利便利,不受旱灾,特别是稻穗授粉和抽穗时节不能出半点马虎。经过艰难的争取,第一批试验稻正式下苗。村里的负责人每天晚上都在广播里普及种稻的知识,不厌其烦地指导村民。所有人都小心翼翼地侍弄,特别是赶雄花的时间必须是中午12点,那时候的花粉最多,授粉的几率也最大。几乎能走路的都被赶到地里去赶花粉。有些人家一天赶三次,说可以增加授粉率。满怀着期待,满怀着憧憬。
紧张的收割,晒稻种,村民们在一个星期后就陆续上报了亩产量。村平均亩产量似乎不容乐观。农技站的站长下来了解情况,发现亩产量要比其它村的低。一斤4元左右,少50斤就是100元,那可是一笔大收入。有些农户的亩产量只有200多斤,满打满算不见得增加了收入。大伙儿的心有想法了,如此拖累人的种稻方式,收益却不见得好,怎能发家致富呢?
他知道村民的忧虑可以理解,但他不会放弃。他跟着农技员到其它村里去了解情况,然后回来制定了详细地指导方案。从育种、插秧、疏秧、剥雌稻穗、赶雄花粉到晒稻田的时间,都做了统一安排。雌稻穗的抽穗力度不够,得靠人力帮它,所以,每一株雌稻穗都要剥离。剥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伤了稻穗,一株稻穗就没有了,每一株稻穗就是钱啊。好几亩的稻穗一株一株地剥离,这人力可不是一般大。田野里那真是人山人海,全民动员。书记和村干部到每一块天地去指导,不厌其烦。第二年,看着沉甸甸的稻穗,农技员竖起了大拇指,老百姓们笑开了花收。 那是1988年,老师工资约每月50元左右。村里一个农户的稻种卖了15000多元。万元户的响头打出来了,坳里村致富的消息上了江山日报的头条。万元户,那个年代可真是稀罕。
岁月带不走的是一颗初心。 他只是农村众多书记的一个缩影。村书记的一生为村而活。池子虽小,但一个个书记仍旧掀起了波浪,这就是一个老党员的忠贞。既然扛起了村书记的担子,任重道远,就得带领全村致富,上对得起党的栽培,下对得起村民的信任,中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一切都只是一位平凡的村书记在一块平凡土地上做出的不懈的努力,从土里刨出了金疙瘩。中国的今天,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出来的,曲折而辉煌的奋斗史藏在一个个平凡的先驱者的脚步里,藏在这片不平凡的土壤里。习总说:“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几代的村书记用自己的奋斗史诠释着这句箴言的意义。土地在,希望就在。一代代农村大地上的村书记带着可爱质朴的百姓守护着土地,开垦着土地,走出了一条富裕的康庄大路,走出了新农村,走出了梦想中国。
作者:王旷岳 学校:江山中学 年级:高二 班级:7 指导老师:王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