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媚似阳光——赋予了孩子温暖的成长
大多数孩子的童年是美好幸福的,因为他们在父母的关爱庇护下成长。孩子的童年犹如一颗树苗,只有接受了大人的阳光、水分、养料,他们才能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的舅姥爷,他与自己的妻子一直都没有生育过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女儿,其实是他们从福利院领养来的,与我姐姐同岁。
小姨被领养来时只有三四岁。妈妈说,当时她扎着两个麻花辫,穿着一件黄色的短袖。两只眼睛大大的,水灵灵的,很可爱,但是真的太瘦太小了。
舅姥爷与舅姥姥都没读过什么书,二人给小姨取名为建学。“建学”,立学,学有成。我其实一直都觉得这个名字是不是太过于男性化了,但是,在这个名字背后,蕴含的其实是舅姥爷与舅姥姥对小姨寄予的希望。二人希望小姨将来能够读出书,有一个好的轻松的未来,不再像他们一样,待在这个小乡村里,没有学识,空有一身气力,只能出卖劳动力。这样的生活太辛苦了,也太累了。
小姨没有辜负二老的希望,最终走出了小乡村,读了会计。
舅姥爷和舅姥姥年岁已大,生活条件也并非十分的优越,但是二老尽了他们的全力,他们努力让小姨有了个美好的,温暖的童年。他们尽力让小姨的生活充满爱与幸福。
早些年时,并非家家都有小汽车,小乡村里条件也不是那么好。但是,好歹是在南方啊,江南水乡,小河是属实不少的。舅老爷早些时候就是开船的,当然也不是现在的大轮船,大货轮,只是装有马达的水泥船,配置没多高。不过,据说最开始是连马达都没有的小水泥船,有一个大大的船桨,需要自己人工慢慢的摇,帮别人运货的,挣得不多,小日子过得也没多好。
后来,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也没人会再去选择这种运输方式,舅老爷便是丢了工作,于是乎就去钢铁厂打工。他也没干过这种活,年纪也不小,人家自然是不愿意用他,他就求着人家,工资也不用太高。后来人家还是用了他。舅老爷每天都认认真真,不过他干的也就是体力活,但就算只是体力活他也认识勤勤恳恳,生怕别人一个不满意就不用他了。“哪敢不认真啊,别人用我,图啥呢,那可不得好好干。”
再后来,舅姥爷年纪真的大了,体力活也干不利索了,他就到别人工厂里找了一份看门的工作。这份工作时常需要看夜,他就睡在门卫室那个小房间里,挤在那张小小的折叠床上,冬冷夏热蚊虫叮咬,都得忍受。
舅姥姥以前在织布厂里干活,干了很多年。我外婆家一带,有很多人都是干这一行的。但后来因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原因,许多织布厂都关门大吉,舅姥姥也就失业了。于是后来呢,她就找了一份在厂里帮人做饭的工作。
老夫妻二人,待我小姨如亲生女儿,虽生活条件一般,但一直都尽全力给我小姨好的生活。二人也从未给我小姨大的压力,从未说过以后必需要她负责养老这类的话。老夫妻二人似乎只是培育了一棵小树苗,给小树苗寄予了二人的希望,完成一个他们二人年少时没有完成的目标——读出书,走出这个小乡村。
去年过年,在外婆家见到了他们。舅姥爷与舅姥姥真的老了,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不浅的印记,皱纹、白发,都是他们汗水挥洒出去所留下的纪念。我的小姨,也已经不是妈妈印象里那个瘦小的小女孩,她已长成了位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学业有成。
当别人提起我小姨时,舅姥爷与舅姥姥脸上洋溢的笑容与那打心底里流露出的骄傲是他们这么多辛辛苦苦的培育所结出的最美好的果实!
他们的培育没有失败,那棵小树苗接收了他们给与的阳光、水分、养料,茁壮成长了,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可以让他们避雨了;可以供他们乘凉了;可以替他们遮风了;可以为他们挡雪了。
他们二人普普通通,却培育出了这样一棵大树,实在是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