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孔圣地,衢州传奇——记衢州旧书店宋老师
有这么一位老人,他既没有找到颜如玉,也没有盖起黄金屋,却无怨无悔的开着一家旧书店。这家书店距离水亭门很近,被一家洗车店和卖渔具的店挤着,每天被汽车尾气进行洗礼,沾满鸣笛和叫嚣的味道,对面是新华小学,有时能够沾染上久违的童真。
走进衢州旧书店,书架上落满灰尘,小人书一本本垒起来,像山丘一般占满了书架,这些书沉浸在岁月里,油印被时间冲淡了,纸张上也染着星星点点的腐朽,微微泛着黄,纸质开始粗糙不堪,图画上的线条也被一点点稀释掉。恍恍惚惚间,大电风扇有气无力的走着,宇宙毫不留情的侵蚀着他们的精力。电扇下,坐着一个发丝卷成缕,法令纹和鱼尾纹扭成一团的老人,食指和中指之间夹着一根烟,吞吐着人间烟火,这位老人正是衢州旧书店的掌门---宋文富。
宋老师从小就喜欢看书,但是家庭条件不好,只能借着青油灯微弱的光看。他经常在在课堂中偷偷捧着一卷课外书,悄悄藏在抽屉下看。有一次,数学老师连叫他三次,他才反应过来,立马站好。老师气急败坏的说:”你干什么呢?赶紧回答问题!”小宋同学迷茫的看着黑板,再看着眼睛嘴巴鼻子扭成一幅清明上河图的老师,任着老师指着鼻尖训斥:“你这小子,真的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一只童年的笔蘸了热爱书籍的水,泼洒出多年以后的事业和星河的沉淀。
时光偷走了宋老师的青葱年华,曾经的小宋同学已经成了绝版,年纪轻轻却因为家庭的压力成了宋工人。热爱书籍的习惯却有增无减,他还在津津有味的看书。忽然闻到了一股恶臭味,职业的灵敏度让他意识到了危险就在眼前,原以为是本岗位出故障了,但却是别人的工作岗位出了故障,当时别人都跑了,而自己因为看书没有及时发现。妥妥的书痴一枚!
1991年,宋老师开了一家书店,因为手头拮据,是用自己的正职养着自己的副业,用手头的积蓄买了书柜,支付租金和各种管理费用,书本连支架都没有,就用自行车轮胎卡在书本之间。各个方面都是压力山大,家人也并不理解和支持,颠沛流离中,小店前前后后搬了7-8次。这种入不敷出的局面维持了很多年,为了养起这个店面,他还兼职捣鼓起古玩(说起来,宋老师算得上衢州的一个传奇人物,旧书店是第一家,也是经营古玩生意最早的一批人)。
宋老师有很多的机会可以赚钱,有人劝他开电器店,毕竟他是高级电工,手上的功夫不是吹的。在那个连新华书店黄金位置都在卖电器的时代,他出色的技能是可以让他狠狠赚一笔的。但是宋老师都摇头拒绝了,他一直都在说: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一定要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有人认为宋老师傻,有人认为宋老师倔,有人认为宋老师怪,这些都阻止不了他坚定的信念和脚步。他做的傻事不止一件两件,拥有很多获得丰厚财富和荣誉的机会,都因为内心的执念而失之交臂。
宋老师生活的颜色并不斑斓多彩,他说:人活着,不是为了享福。他的这种信仰,其实并没有多少人理解。日子就在一天天中平淡度过,有一天,像往常一样,宋老师整理着那些爱如珍宝的书籍,猛然发现有《巨县地区革命斗争历史资料汇编第三稿》,这一发现让宋老师心中警铃大作。他小心翼翼的翻着书本,心中默念着:里面记录了中国地下党的行动,是一本用历史的年轮谱写的乐章。一个念头跳了出来:要赶紧送衢州档案馆!一开始,当时的负责人并不了解这本书的重要性,不耐烦的说:“不用不用!”宋老师却没有放弃,他还是费尽心机四处去寻找党史工作室的联系电话,急切的告诉他们这本书的重要性。负责人非常重视,先后询问了柯城区、衢江区、龙游县相关部门,发现这竟是一本孤本。他们懂得这本书的珍贵,亲自登门拜访,非常尊敬的询问宋老师:“您有什么要求可以尽管提!”宋老师说:“这本书属于党,而不应该流落于民间,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而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此事引起了很多部门的重视,不少人都想高价购买这本书,宋老师都拒绝了,他说了一句让现代人都汗颜的一句话:“考虑到此书对我衢州地区革命斗争史是非常重要的珍贵资料,不能藏于民间,故特决定无偿捐献给中共衢州市委党史研究社。”
岁月如梭,市里很多领导走马观花的换了好多任了,这家衢州旧书店的经营模式似乎没有多大的变化,刚开始的时候是靠正职养着副业,现在宋老师是用他的退休金养着店面。即便如此,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持。他的微博峥嵘山一直秉持“山清水秀三衢地,人杰地灵两圣人”的原则,传播着衢州古老的文化,2013年就有80多万的点击量,深受全国各地文化爱好者的欢迎。他曾经参与水亭门旧城改造的会议,在场的全部是当地的领导,只有他作为草根文化的代表,作为衢州文化的见证老人参与了讨论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杭州和龙游都有人意识到旧书的重要性,邀请宋老师入驻他们的场地,宋老师都拒绝了,他说:我不能离开,因为我要为衢州留下一张文化名片!
几十年的沧桑书写在老人的脸上,讲起这些往事,似乎眼中有泪光,但是坚定的信念却丝毫没有改变过。他真的很平凡,或许很多人都可以将他搓扁搓圆;但是他却初心不改,创造了30多年完全自立的旧书店神话。6万多册的书挤压在一个上下两层共70-80平米的书店里,诉说着老人70多年来的心愿和艰难的文化传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