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巷中的美味
穿过充满水墨气息的街道,走过横跨两岸的拱桥,跨过几层古朴的台阶,便来到了一家热闹但并不大的生煎包子店。
虽说店铺不大,可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们在这里购买早餐。而这里的生煎包子,也确实独具特色。底脆身软,细细咬一口面皮,醇厚的汤汁便悄然滑入你的嘴中,轻轻吮一口,鲜香无比的味道在嘴中不断徘徊。其中的肉馅更是弹劲十足,瘦多肥少,让人回味无穷。这时候再配上一杯浓郁的甜豆浆,来一碗宁波老馄饨,时不时呷上两口,哈出一股暖气全身上下都洋溢着阳光般的温暖。
在来回忙碌中的人群中,有一位身材高大,热情招待的爷爷。他便是本店的店主。起初他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种桃、种蔬菜,整日同泥土打交道,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他于1989年开始创业,开下了这家阿国生煎。每日,当窗外仅有几声稀拉的鸟鸣声时,当路灯还在发出橘色的亮光时,他与家人们便起床,开始剁肉馅、切葱花、擀面皮,白腾腾的热气从蒸笼中冒出,额头上的汗水也随之滴滴流下。做生煎包子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面皮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太薄容易散,生煎时更不易把控。而太厚则会影响口感,一口咬下去全是面皮,便没了滋味。他练就了一身擀面的好本事,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丝毫不带半点拘泥,一张张均匀圆润的面皮便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当然这也是一个体力活,需要日复一日的早起贪黑,辛勤劳作。
三十年如一日,他始终坚持着做生煎包子为无数的打工人与学生提供可口的早餐。伴随着无数个数不尽的白天与夜晚,伴随着我一天天的长大,伴随着他们一天天的努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他成功在宁波和奉化开了6家生煎包子店。店面也不再像以前那般狭小,变得亮堂且宽敞。这其中包含了多少的付出与努力,包含了多少坚持与忍耐。然而时间见证了他的成功也使他变老,年老后动作不再那么利索,伤病也在晚年逐渐显露,他想让这门技术传承下去。于是他将自己的技术全部传授给了自己的儿子,这是代与代之间的传承,也是工匠精神的延续。
做生煎包子在外人看来只是平凡人的谋生手段,但是在我看来三十多年的坚守铸就了他们的不平凡。将毕生的岁月献给一门事业一种信仰,精益求精,持之以恒,这,就是工匠精神。这,就是平凡中的传奇。